起步未久,忽覺肚腹不適,走回去上廁所,再用自來水洗手,享受過度開發的便利──唔,這當中應該有甚麼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應該比到處蓋輕軌更具前瞻性,商機也更大。下行數分鐘,抵達象牙石,只見樹倒石裂,而石頭跟印象中的象牙相去甚遠,說不定指的是大象的臼齒,或者遊客站在石頭上曲身弓背,乍看之下,其剪影也有幾分肖似象牙。
一路上聽著從山下傳來的樂曲,以為是哪間宮廟在演舞臺戲,但隱隱覺得有哪邊不大對勁。費了二十多分鐘走完階梯,再按照指標東轉西拐,到了一個聚落,赫然發現是某家在辦喪事,雇請一整團衣飾鮮麗、年近遲暮的孝女,並用超大功率的擴音器放送哭調,聲傳數里,連在硬漢嶺巔也聽聞得到。父母生前稍盡孝道,遠勝於他們死後大肆張揚,臺灣某些喪葬習俗算得上寰宇搜奇,恐怕會讓外國人瞠目結舌,而對於一些喪家連日的高分貝噪音及占用道路,主管機關與街坊鄰居發揮鄉愿精神,多能體諒,但更可能是敢怒不敢言,因為喪事排場愈大者,通常在地方的勢力也愈大,一般官員、警察及升斗小民可招惹不起。我沒膽量對喪家或孝女團拍照,拍拍花朵與果樹倒是礙不了誰。沿途果園著實不少,久居城市如我者,看得興味盎然,這裡的綠竹筍頗富盛名,不過盛產期在夏季。
走走看看,來到著名的公墓區,竟然有兩名年過半百的男子在一座墳墓頂上擺了桌椅,正泡茶聊天看風景。他們的舉措提醒了我,臺灣只要風景還不錯的地方,多半少不了墳墓與宮廟,政府要力拚觀光,不妨拜請各氏祖先、滿天神佛來施展神通,至少跟塵世俗人分享景觀吧!國外不乏觀光墓園,臺灣倒是可以推廣墓園觀光,並非遊賞墓園,而是到墓園看風景。路旁有塊「開路紀念碑」,碑文極力推崇汪炎火、張福志二位先生高瞻遠矚,不辭勞苦,慷慨解囊,使眼前這條道路得以在1942年建成通車。
八里左岸公園的氣氛悠閒而浪漫,經一群學生撿拾過垃圾的河岸,顯得乾淨許多,不過根本之道還是民眾別亂丟垃圾,但不能純粹寄望一些人發揮他們根本不具有的公德心,一個可能比較有效的方式是,購物時先預收垃圾處理費(尤其是保特瓶、紙杯、塑膠杯),使用後再憑垃圾退費或折抵,不過如此一來,可能衍生出搶奪垃圾的爭端。大家儘量自備容器與飲水,少購買瓶裝、杯裝飲料,對個人健康與荷包以及環境都好,卻會讓政客重視的經濟數字和稅收不大好看。
沙灘上眾多螃蟹似乎感受到我腳步所產生的震動,不約而同縮進沙子裡,我靜待一會兒,牠們又紛紛冒出來滴溜溜橫行,模樣煞是逗趣。
搭渡輪去了,坐在船上,回望斜陽下的八里渡船頭與觀音山。余光中〈隔水觀音〉一詩描摩瞻仰觀音山的情景與心境,他「出城是左顧,回程是右眄」,而我「渡來是前瞻,渡去是後盼」,過客已倦,行人將老,浮沉半生,與亙古常在的青山相比,的確僅如一炷香。
下船處在淡水老街附近,離日落還有段時間,今天胃口大開,到老街上買些食物,站在垃圾桶旁吃完,丟了垃圾,然後走進馬偕街,去滬尾偕醫院跟服務人員抬了會兒槓,反正我有的是時間,他們沒甚麼客人,大家閒著也是閒著。
馬偕博士奉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之命來臺宣教,1872年春抵達淡水,初見便說:「就是這裡了!」(This is the
land!)他先借住洋商陶德宅,再賃屋居住,隨即於租屋處開設診所,由於求診者甚夥,次年另租民房,開設「滬尾醫院」。1879年,美國馬偕船長的遺孀慨贈馬偕博士3000美元,後者蓋了間全新的醫館,名為「滬尾偕醫院」,以紀念同宗的馬偕船長,因此該醫院的「偕」,指的是美國的馬偕船長,而非加拿大的馬偕博士,白馬非馬,此偕非偕,今夕何夕,是邪非邪。此醫館的設計由馬偕博士親自操刀,並由人稱「泉仔師」的著名泥水匠洪泉負責建造,兼具閩洋風格,同一年完成啟用,迄今已近一百四十年了,自然而然成為新北市定古蹟。現今館內展示的物品,部分為馬偕博士本人的遺物,甚具紀念價值。
馬偕既奉教會之命來臺,即在行醫之餘傳教,醫院另也扮演教堂的角色。馬偕逝於1901年,1915年滬尾偕醫院旁蓋出一棟白色的教堂,1932年改建,次年完工,式樣與顏色幡然大變,1986又翻修屋頂,並將玻璃改為彩色,這即是同屬新北市定古蹟的淡水禮拜堂歷史。時常可見到一對對新人穿著禮服、婚紗來此拍照。
淡水多的是洋味十足的古蹟,暱稱「小白宮」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也屬其一,我到達時已過參觀時間,大門鎖上,不過裡頭還有人在拍照。淡水本身足以安排一個旅程(請參見〈日日但求為好日〉),這裡以前來過,日後還會重遊,今天主要是來看夕陽,先去吃了阿給,再回頭至小白宮的一側看落日。
改求觀音,希望如余光中所稱,「你無所回應,卻無不聽聞。喃喃的私禱,默默的請求,你一定全許了我吧,觀音?」去逛了一圈回來,嘿,掛在眼前那紅紅的一圈,若非夕陽,還會是甚麼?可惜霧氣太重,卻是黯淡無光,原來應驗的祈禱,有時也會徒增惆悵的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