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

寒山綠水河邊道(上)

主旅遊日:2017/2/12
本日遊蹤:捷運大湖公園站→康樂山步道→明舉山步道→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內溝溪→東湖樂活公園→基隆河南湖右岸河濱公園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臺灣人這些年瘋賞櫻花,除了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到日本朝聖外,也在本土廣為栽植,即使在臺北都會區內也不例外,然而樹齡多半淺短,花開尚未繁盛,光賞櫻未免顯得單調,因此安排了登郊山、觀魚鳥、賞櫻花、遊溪河的複合行程,時間要是湊合得上的話,還能順道享用庶民美食哩!
出捷運大湖公園站1號出口左轉,沿成功路五段往東行,很快見著一棟醒目的純白樓房,本以為是甚麼建案的樣品屋,其實是個醫療單位。
大湖公園就在馬路對面,日後將會專遊,這會兒暫不細表。
        過康湖路至大湖盡頭,在黃石公廟的斜對面,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隱藏著康樂山的入口,成功路上並無任何相關指標,一不注意,即會錯失而走到葫洲去。次年二月重遊時,入口的「埔里甘蔗汁」招牌已經拆除,房屋也略有修整,教我一時認不出來,躊躇了一陣子
         大膽走進,隨即看到指標,可放下心,沒走錯路。
拾級而上,經過幾處人家,一覽田園景致。
數分鐘後,至山海寺遺跡,這兒有棵號稱臺北最巨大的橄欖樹,樹幹廣約三人合抱。
 
再過去,路面驟變成純泥土或土石與樹根的混合體,重遊時見一新立告示,說是前方屬於私人土地,無法增設鋪面,其實如此更妙,方能在臺北市內保留稀有難得的質樸山徑。
旋經一個丁字路,右往康寧醫院,我首次登康樂山即從該入口,此刻不取,左行向康樂山頂。
         忽見一對年長夫妻正在移除傾倒於步道上的粗大樹枝,湊過去想幫忙,他們已清理得差不多了,我無使力處,朝他們點頭致意,隨即續行,才幾分鐘,上到一個小平臺。這裡應是俯瞰大湖公園的最佳位置,甚至比緊鄰大湖公園的白鷺鷥山上還棒,同時也能將內湖諸多山頭收入眼底,這當然包括內湖三尖,料想夕照、夜景必定很美,但沿途無路燈,夜拍須自備照明,最好結伴。
透過相機的望遠鏡頭,還可近窺錦帶、九曲二橋,遠探碧山、圓覺雙寺,即便是圓山、萬豪這兩間國際大飯店,也看得一清二楚,頗具身在山林望塵世的化外飄昇之感。
         盤桓一陣子,方才遇見的年長夫妻走了上來,駐足與我攀談,接著三人結伴同行,一路上從風景聊到生死觀,約莫又花了半個小時(從成功路登山口起算則共用約五十分鐘,包含停留拍照及閒聊),便下了康樂山,沒注意沿途景物,錯過了所謂「榕伯神木」。這是我出任務時通常偏好獨行的原因之一,正所謂「男兒有話不輕吐,只是未遇知音人」,話匣子一開難闔。康樂山這頭的登山口在水源頭福德宮旁(無指標),幾隻狗兒迎上前來,見我們談興正濃,沒打算理睬牠們,識趣地走開。
走下宮旁階梯後右轉,旋即通過位於聖明山上的聖明宮下方,緊接著再一個右轉,前行數十步,明舉山的入口就在左側,並無石階,且是連續陡坡,實際坡度比照片上看起來要陡得多。我託言要拍照,讓他倆先登,以免施加予他們不必要的壓力,只要步調亂了,氣息便難調勻,風險即會大增,對於上了年紀或較少運動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在後頭泡了一會兒磨菇,徐徐趕上他倆,繼續閒聊,從入口算起約走十分鐘,經幾個幅度不大的起落,到一岔路口,樹上有山友自製的小指標,標明往左約五分鐘可達柿子山,也就是明舉山的別名。明舉山其實不產柿子,不知為何有此別稱。
        三人皆無意前往,續前,朝生態館挺進,又走約十七分鐘,再經幾個起落,到另一岔路口,左側是花崗石階,依舊不取。
 
繼續前行,立即涉足一段滿是氣根的土徑,雖然沿途路面不乏氣根,但這一小段特別密集。
下坡路徑崎嶇,有些路段最好攀繩而行,不過地勢並非特別險峻,走來不算驚心動魄,放低重心、踏穩腳步就是了。
忽有三隻狗迎面跑來,一條漢子跟在其後,跟年長夫妻竟是舊識。他們三人寒暄幾句,老先生對狗兒品頭論足一番,然後我們三個重新啟程,除此之外,在這條山徑上未遇其他任何人,今天還是週日,此山可謂清幽。不久,聽到潺潺水聲,瞥見一隅黃瓦,即知已到山腳。我還有別的行程須走,他倆則有午餐約會要赴,三人自報姓氏,互道珍重,萍水相逢,片刻聚首,「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緣分彌足珍貴。
 一出登山口,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就在右前方。
我去年一月間搭小1公車到忠三街口,徒步至此(其實小1公車在這裡有站),參觀生態館後,再接連翻越明舉、康樂二山,今日反其道而行。這會兒按照指標,要先去靜思亭和海蝕岩壁一探究竟,上回沒到那兒。才起步,見到左側山壁間有座小小的山主祠。
走沒幾分鐘,看到一塊牌子上寫著「靜修洞」三字,又見一間平房上搭了個棚子,誤以為那就是靜思亭,其實不然。回去後查詢了下,才知靜修洞是邱明舉先生在世時的修行場所,而明舉山是他家私產,開放給民眾遊賞。
靜修洞旁階梯上接明舉山花崗石階支線,洞下方有座邱家的姑娘廟,據說邱明舉先生的一個閨女在十六歲時過世,無人祭拜,一夜託夢給其父,因此邱明舉先生為亡女建了這座姑娘廟。
此時在靜修洞前止步,環睹四周,不覺得有任何稀奇之處,也就循原路折回生態館。
半個多月後偕家人重遊,直走到靜思亭,距靜思洞也就咫尺之遙。該亭的一面有匾寫著「觀海」,另一面之匾則撰「駐山」。
何以稱「觀海」呢?原來亭旁有片海蝕岩壁,其規模雖遠遜於象山一線天步道的彩色大岩壁,卻同樣見證了滄海桑田的巨大地質變遷。此屬後話,按下不表。
 
再說重回內溝溪生態館參觀,說是生態館,其實也將當地的人文特色納入,無怪乎也展示一些竹織品,要知道內溝當地的竹編手工業一度相當發達。

不過館內最吸睛的,當屬偌大的內溝溪地形模型,昭告世人這區域好玩的地方還很多,包括有步道通至翠湖和金龍湖,五月雪盛開時,或可試走這條路線以探訪賞桐名勝。順便一提,該館解說志工們頗具熱忱,可感覺出對生態滿懷熱愛,該給予表彰。
         館外涓涓潺湲的內溝溪,在此處拐了個180度的髮夾彎,放眼四望,只見坡緩水淺,竹疏林茂,人少車稀(後來增設U-Bike站),好一幅靜謐柔媚的畫面,若非親眼目睹,誰能相信這是位處臺北市內呢?方才一個解說志工表示此區限建,因此得以保存較多的質樸風貌,誠不我欺。2020年7月下旬,二大五小七人,在內溝溪生態館附近慘遭虎頭蜂螫,來此遊賞者須多加注意。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