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巖是內湖地區最大、最早的一間廟,也是全臺最大的聖王公廟之一。其內主祀的開漳聖王,是據傳在唐代開發漳州的漳州刺史陳元光,被漳州人奉為保護神,並由李伯瑤、馬仁兩位部將陪祀。有次來這,正好碰上開漳聖王的聖誕,廟裡很是熱鬧。
先雙手合十跟開漳聖王問訊,隨即轉身到廟外賞景,特別注意了下藻井,確與龍山寺的不同,而廟前香爐的背景是朗朗青天,也跟龍山寺大異其趣,我無意願也無能耐評斷高下。
前年五月下旬我首度來,在內湖路三段搭小2公車,抵達碧山巖時還不到上午九點,當時的天氣與空氣品質都不錯,遙見猛禽追逐嬉戲,甚至連臺北市容也出奇地可愛討喜,其後重來多次,罕見類似景觀,除了天候因素外,主要是空氣品質太糟。
根據此廟官網,「康熙末年,漳州府人氏黃某攜眷佩帶開漳聖王香火渡海來台墾荒。行於碧山之尖頂……遂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中膜拜後離去。」到了乾隆十六年,山下一帶土匪猖獗,一日山頂突然大放光芒,懸掛聖王香火的石頭發出一聲巨響,分裂為三,中塊是聖王化身,兩邊石塊即李、馬二將,周邊的石塊則一直滾落到山下匪窟,嚇得他們鼠竄而逃,其後附近居民紛紛前來膜拜,也就有此石室祖廟。十分湊巧的是,李、陳、馬不正是臺灣頭三個直選總統的姓氏嗎?我拍照時幾個年輕人上來,爭辯著〈正氣歌〉的作者究竟是史可法還是戚繼光,我吃了好大一驚,難道不是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嗎?
廟外有不少雕塑,當然包括開漳聖王騎馬像。
假日期間,休憩區的石桌、石椅經常一位難求,此刻盡歸我一人獨享。用過自帶上來的午餐後邁向忠勇山頂,不久,道分兩向,其實殊途同歸,筆直陡上的約莫420階的石階步道,幾個月前才修建完成,要鍛鍊腿力,自然循此路徑,下來時再走較和緩而迂曲的路線。
近山頂處有塊牌子說明,高340公尺的忠勇山原名尖頂,與鯉魚山、圓覺尖合稱內湖三尖,1975年為了紀念蔣介石,改名為忠勇山,並於山頂豎立其銅像。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家兼文學家老加圖曾說:「我寧願死後民眾詢問為何我未立紀念碑,而非質疑我憑甚麼有。」值得深思。
忠勇山頂的展望受枝葉障蔽,不甚理想,倒是有石桌椅、幾座涼亭及運動器材,另有路徑通往金龍寺,我曾走過一次,這回仍先回到碧山巖,一方面要補充飲水,另方面為了拍攝山門。途中可見田園風光,這裡頗多觀光果園,尤其是草莓園。
出山門,過馬路左轉,一條紫龍橫亙山谷間,煞是壯觀,在陽光的照映下,光彩奪目,再一細看,那並非甚麼紫龍,而是形似龍骨的白石湖吊橋(「湖」是山間凹地的意思,並非當真有座湖泊)。此橋全長116公尺,造型特異,並無橋塔或纜繩,是臺北市第一座大跨距的吊橋。
走在這座吊橋上,通常只會感到稍微晃動,然而有次過橋遇上一群童子軍,幾個頑童在橋上來回奔跑,還故意用力搖晃,帶隊的師長視而不見。過橋右轉,有店家為了招徠生意,將景點方向指往其店內,甚不可取。我是識途老馬,當然不會再上當,直接穿過狹窄的春秋步道。這條短短古道旁,栽種了「春之花」野百合與「秋之花」金針花,故得此名。
步道到底,上幾級階梯後往左,旋即看到一個小水池,應該就是古錐埤。據說在日據時代,一個綽號古錐伯的農民為了解決缺水之苦,號召村民共同掘塘蓄水,後來這裡的一處水塘被命名為古錐埤,以紀念此一典故,不過一塊牌子誤植為「古椎碑」。
這區域既然名為白石湖,因此刻意栽種一些白色植物,例如雅號「四月雪」的流蘇,五、六月則有百合可賞。
這裡除了有棵巨榕外,也不能免俗,搞了浪漫把戲,闢了座同心池,並將其旁涼亭命名為永結亭,以示「永結同心」。臺灣同名的人造景點應該不少,顯現創意貧乏,使得景點趨同。
再過去些,在一間餐廳前也有小2公車站牌,我通常在此搭乘,每次都有座位。今日不搭車,沿碧山路續行,沿途經過幾個草莓園,十足的農家樂。
若再走下去,一邊可通至大崙頭山,我走過一次,卻是從大崙頭山那頭走來;另一邊通往黃氏古厝、龍船岩等處,尚未去過。到此折回公車站,不往同心池,續走馬路至碧山巖附近,走進左側鐵門內,有石階下通圓覺寺,不經碧山路旁的牌樓。
有回經過此處,恰遇雀榕結果,紅嘴黑鵯與五色鳥正大快朵頤,我趁機拍個夠,非但離得近,角度也接近平視,甚是難得。
圓覺寺創建於1924年,是內湖地區第一間佛寺,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與藥師佛等三聖,比較特別的是,建材多使用砂岩石條。
寺旁有小徑通往圓覺尖頂,不過攀登的人極少,小徑為荒草所掩,我途經不計其數次,迄未前往。
由此開始,步道平坦,縱有起伏,還算緩和,連小兒、老嫗都適合走。我認為這是整條圓覺步道最美的一段。所謂「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漫步此道上,可領略「色靜」二字用得真是貼切,更能體會「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的意境。
這段步道不長,約莫十分鐘左右,也就來到上午經過的涼亭上方。
不經涼亭,續往前走,另有幾個小景點須探,其一是葉氏祖廟。該廟原址位於五常街,創建於1914年,其後隨著都市發展,人口稠密,漸失清幽,葉氏族人於是集資購得此地,起造新廟,1976年落成,頗具規模,背靠鯉魚山,得形勢之勝,路旁樹下擺著從原廟搬來的石燈籠。
往前數十步,可見到碧湖步道的斗大標示。碧湖步道同樣老少咸宜,卻不通往碧湖,我尚未走過。此處曾有煤礦坑,因此該標示用了礦工的意象。
再走幾步,右側為新福本坑礦坑園區。根據說明牌,內湖區內有兩條煤炭層,1982年福田煤礦場發生災變,內湖的煤礦業自此銷聲匿跡,幾年前有關單位在此處闢建礦坑意象景點,除了隧道外,也設有臺車軌道、礦車等等,以便遊客瞭解當地人文歷史,不過隧道內今天停了幾輛腳踏車,礦車裡的煤渣上長滿雜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