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基隆火車站(轉乘104公車)→槓子寮砲臺→槓子寮山→龍崗步道→海洋大學→和平島
建議路線:基隆火車站(轉乘104公車)→槓子寮山→槓子寮砲臺→龍崗步道→海洋大學→和平島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基隆砲臺甚多,列為古蹟者有五,其中以槓子寮砲臺範圍最大,保存得最為完整,而且緊鄰小百岳之一的槓子寮山,還可順遊和平島,半日腳程內,可盡得山海形勝。
偕高中同學阿光及其夫人阿月,在基隆公車總站搭乘104路公車(另有101、103可搭,皆屬經祥豐街路線),至二信中學站下,往回幾步,左轉立德路,上坡約三分鐘即至二信中學門口。
愈往前走,房舍愈稀,部分路段頗陡,先苦後甘。
續行,左轉進槓子寮路,坡度轉緩,經槓子寮山登山口,瞻望了一會兒,忍著不登,畢竟事有輕重緩急,此行以遊砲臺為重,登山次之。
再走約五分鐘至岔路口,左前緩坡通往下至海洋大學的龍崗步道,右側則是慈善寺,皆不取,繼續往前。
須臾進入槓子寮砲臺區,由立德路口起算,費時不到半小時。
槓子寮砲臺地勢險要,與西方的白米甕砲臺共扼基隆港咽喉,在清領時期即設有防禦工事,而目前所存砲臺是由日本人興築自1901年,1904年峻工,1908年完成備砲,總占地面積近5公頃,分為數區,首先為兵舍區,也就是官兵居所,除了寢室外,也有餐廳、浴廁等設施,建物多無屋頂,據說這是因為日本人撤離臺灣時,拆除鐵架運回日本。
用水事關重大,三國時代的馬謖,就因沒有考慮到用水問題而失守街亭要地,給諸葛亮揮淚砍掉腦袋,那是軍事天才才會犯下的低級錯誤,一般人還不至於,所以這裡設有貯水場,收集的雨水經過沉澱槽,再注入貯水池。
離開兵舍區,往裡頭走,各區接續串連,與下一區之間都隔著一小段路,使得此砲臺比其他砲臺綿長得多。
須臾見一洞窟,沒敢進去探索,這應是存放砲具的庫房。
洞窟旁即庫房區,一間庫房之後有石階,暫時不取。
再深入至砲座區,共計三組砲座,一字排開。
每組砲座可各架兩門八吋榴彈砲,隱藏於約三公尺高的掩體之後,屬於「暗砲」,而砲軌採360度旋轉式設計,亦即可調頭砲打市區,是基隆諸多砲臺中僅見。
每組砲座旁都設有石階及彈藥庫,此行一過第二組砲座,我與光、月夫妻即拾級而上,次年四月下旬獨自重遊時則逕走至底(以下敘述參雜兩次見聞)。
砲座區底左側又是座彈藥庫,右側有道短斜坡,步上斜坡回望,森然有趣,真是「映階碧草自春色,任他蕭條近百年」。
轉往右側小徑,盡頭是個圓形平臺,應屬瞭望用途。
再往左望向砲臺區,見部分岩石裸露壁立,可知此砲臺是建構在斷崖之上。
整體形勢雖然險峻,坡上卻是片綠草平地,其時正值百花盛開,蝴蝶翩舞,一派祥和,絕無肅殺氣氛。
忽見一隻碩大蝴蝶卡在花草間,左衝右突,飛不出來,那是臺灣斑蝶中體型最巨的大白斑蝶,俗稱「大笨蝶」,成蝶翅展寬度一般在12至14公分之間,目測這隻可能超過,阿月好心用登山杖撥開花草為牠解困。
行往局部高地,左側有階梯下通砲座區,但哪裡甘願就此離去。
那局部高地之下是個機槍堡,顯得粗糙簡陋,缺乏美感,推測是國民政府來後才興築的。
入口低矮,內部卻比預期中寬敞些,兩側各有出到堡外的通道,拍照時忽然有人從左側通道走了進來。
盡頭自然是架機槍處,不過前方長滿草葉,倒成了生態觀察的好地方。
機槍堡旁是個觀測臺,有通道進入機槍堡內,我無意再入堡,續往西行,樹幹形成一道天然門戶。
矮身通過,旋至另一個觀測臺,崖下為碧砂漁港,我曾光顧過一次,因是陪客,不好太挑剔,只能說要是在遊覽觀景之餘順便打打牙祭,倒還不錯,若專程為吃前往,就大可不必了,畢竟該處屬於觀光漁港。
續沿小徑西行,林木幽深,不見人跡,卻聞人語。槓子寮砲臺不像大武崙、白米甕、二沙灣等砲臺那般設有停車場,因此遊客較稀,而且範圍最廣,還可漫步於懸崖邊小徑,別具趣味,單就砲臺本身來論,我最喜愛槓子寮。
在小徑盡處步下石階,回到庫房區,所以槓子寮砲臺內有個b形路線,只入口至庫房區這段重複。
離開槓子寮砲臺,外頭停著幾輛汽機車,我雖建議徒步前來,倘若真要開車或騎車,其實也是可以的。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