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猶記夕陽淡海紅(下)

循梯直上,憑欄而望,關渡平原、北投焚化廠煙囪及101大樓憬然赴目。
        往左觀瞧,可見到整棟關渡美術館,另外便是與我立足之樓相對稱的鐘樓,其內懸吊之鐘,是2005年北藝大教授釋惠敏所贈
彼具晨鐘,此無暮鼓,與臺灣職場貫行的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不少日本人會在一年之終,前去「姑蘇城外寒山寺」,體驗「夜半鐘聲到客船」。誰能料想得到,張繼寥寥28字,竟在千餘年後帶動一股觀光熱潮。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文創,主其事者知否,知否,應是文前創後!
下樓續行,猛然驚覺「大學園內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今天並非假日,想是已放寒假。經過學生活動中心與書店,左側出現一個甬道,一面牆上滿是酒甕,盡頭光輝燦燦。
        通過甬道,四圍當中,一池清淺,木製平臺橫跨二邊,應該就是水舞臺了,而殘荷三四朵,菸蒂五六根,行人七八位,惹我久低吟。
        出來續行,經過一間餐廳,右前方一頭牛躺在草地上,狀甚悠閒,另一頭站著,栓在牛棚裡,二牛以具體行動響應當今政府的「一立一休」,真是勞工楷模。
        眼前草地便是鷺鷥草原,天氣倘若不錯,平時頗多學生,假日則滿是民眾,此刻空無一人。
來此另一目的是要喝杯黑啤酒,藉以懷想當年把酒言歡的同學們,如今星散於三大洲,其中一位是敘利亞人,恐受戰亂波及。
        2022年春重遊忠義山與北藝大,順便拍了支影片如下:
    酒足飯飽,順學園路下行,過中央北路四段馬路,左轉繞至關渡國小與捷運關渡站2號出口之間的中央北路四段583巷,找著前往關渡宮的地下道,過到對面,直奔關渡宮。這時太陽再度露臉,方便我踩著宮燈影子前進,走著走著,也就到了,費時無多。
        關渡宮主祀媽祖,與北港朝天宮並稱為「南笨港,北干豆(即關渡)」,其地位可想而知。廟方宣稱此廟始自清順治18年,臨濟宗石興和尚從湄洲天后宮迎請媽祖香火渡海來臺,不過此說有些不牢靠:和尚為何迎請媽祖,而非佛菩薩,此為其一;媽祖是託穆斯林鄭和之建請,由聖妃恢復天妃稱號,又因施琅攻取臺灣,才升格為天后,順治時仍是天妃,此為其二;廟方所稱,未見於任何文獻,此為其三。對於信徒來說,其實不差這幾十年的建廟歷史。
        一樓正殿左側有古佛洞與財神洞,去年底那回走過古佛洞,這次則進財神洞,兩洞的壁上都滿布石刻,述說一個個的典故,時間多的遊客可慢慢觀賞,我有路須趕,快速繞了一圈出來。
        財神洞旁的樓梯上通靈霄寶殿,其內奉祀三官大帝。
        由此出殿,循石階上到靈山公園。關渡宮最早建於山頂,後來才下遷至山麓,康熙54年重修時,蒙一周姓知縣命名為靈山廟,所以宮內有幾處以靈山為名。
        入此公園,竟有登天梯之感,縱非當真進入靈山勝境,展望倒是不錯,五股、蘆洲、臺北市西區、社子島島頭公園、觀音山、關渡碼頭、關渡大橋,乃至淡水,俱都收進雙眸。
此處淡水河面寬闊,嗚咽流水滔滔奔往臺灣海峽,過去藍色海潮、灰黑基隆河、青綠新店溪互不相混而形成的三潮奇景,已因水利工程消失半個多世紀了,徒留一級上將黃杰所題的「關渡三潮勝地」碑。
        公園內最高處有座涼亭,亭子後方聳立一座高壓電塔,那情景彷彿是好容易才登上三十三重天頂時,赫然發現比天頂還高的人造衛星。
身處亭內,視線受到屏蔽,卻見著枯枝梢頭的白頭鶲,下去時又看到大群鴿子聚集於幾乎垂直的石壁上。今日本無意賞鳥,到底還是見著了,雖然都只是尋常至極的留鳥。
        前幾次來,都到關渡宮旁的店家買蛋,今午吃得略撐,此刻微醺之意已經退散,同時沒了買蛋的慾望。
        關渡宮對面的水岸公園鴿子也不少,跟石壁上的那些屬於同一掛,只要有人餵食就會飛落,這情景雖然有趣,但甚不恰當,應禁止餵食野鳥。
        再過去些,可清楚看見水筆仔、大河之戀皇后號,以及淡水河上關渡大橋的三紅弧。
仔細找找,也能在岸邊濕地發現為數不少的招潮蟹。牠們好像也具地域性,一隻大個頭的蟹出洞後四處遊蕩,給一隻體型小得多的蟹趕回洞內。
       
    接著便要展開今日行程最後一段,由此處沿著金色水岸走到淡水捷運站,一塊牌子標示「0.0km START」。
        路上稍停,近距離瞻仰關渡大橋。
忽見數十輛腳踏車接連駛過,應該都是要騎乘至淡水。
        竹圍碼頭邊聚集了七、八隻中大型狗,其中幾隻繫著項圈,正好有個女子騎機車來餵牠們,狗兒們十分興奮,一直蹦蹦跳跳。再過去在約莫2.72.8公里處,有更大的狗群,上回來時也曾看見,應是有人餵養的無主狗,不過牠們都很安分,完全沒吠一聲,幾隻如同老僧入定,另外幾隻坐看淡水河入海。
        繼續前行,淡水河面愈來愈寬闊,淡水街區也更近了,然而飄下毛毛雨絲,料想今天的結局是「黃昏無限好,只是沒夕陽」。
        走到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以及紅樹林生態教育館,不得其門入館,觀賞步道也封閉,幾處正在施工。
這無礙觀賞,沿路都是紅樹林,儘可看得夠,睜大眼睛,還能瞧見怪怪的彈塗魚。

        接連通過陰魂不散的卡拉OK和一處軍營,終於來到淡水文化園區,金色水岸至此也就五、六公里,路程不長,沿途多屬平地,十分好走。
淡水文化園區原本是殼牌公司的貯油倉庫和油槽,1894年英商范嘉士租地起造,1901年淡水線火車通車,倉庫區內建支線鐵道,1944年油槽給美軍炸毀,大火狂燒三晝夜,留下火燒臭油棧的舊事,其後改為備用倉庫,1992年百年番仔樓付之一炬,2000年獲公告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次年園區進行整理,成為全臺首座百年古蹟社區大學。園外地磚上刻有一排大事紀,不妨看看。
我首次來時逛得比較仔細,第二回正好有唐卡展,大致欣賞了下,然後與同行友人在園區內的咖啡廳喝咖啡。這回只在外頭張望,未再入內。
        

    我前年十月間專程來淡水一遊,看見燦爛絢麗的日落景象。去年底前來碰上多雲,不過還是見著夕陽,此刻烏雲四合,料想今日應是撲空,倖倖然離開,坐在返程的捷運車廂裡小憩,忽然眼前一亮,張眼一瞧,那耀眼生花的不是落日餘暉,還會是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