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後山埤站→松山奉天宮→虎山峰→復興園→九五峰→南港山→拇指山→象山→四四南村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論起臺北最熱門景點,根據某些旅遊網站,既非故宮博物院,也非中正紀念堂,而是101大樓旁的象山。在象山上欣賞燈火黃昏及觀看跨年煙火,擁擠程度不下於年貨大街,遊客前赴後繼的盛況,只略遜於百貨公司周年慶大搶購,而且愈到傍晚人潮愈洶湧。
然而只走象山的話,未免單調些,因此今日打算連走四獸中的虎、象雙山,再饒上九五、南港、拇指三峰。搭捷運至後山埤站,出2號出口,朝右一看,見著一塊虎山親山步道的指示牌,按照箭頭所指方向,右轉進中坡南路,經左側的玉成公園,續行往右(西南向)拐了個直角的中坡南路,再鑽進一個傳統菜市場,未到盡頭,「奉天宮」三個大字高懸於眼前牆上。去年奉天宮內有同安潮展覽,今日則有南北極特展及開幕記者會,宮廟舉辦此類活動,算是別開生面,事實上此宮近年來致力於環境教育,又在2017年底加入減香減爐的行列。
松山奉天宮的歷史最早可上溯清同治年間,當時只不過是在虎山山麓石洞內鑿設一座香爐,現今規模則奠基於二十世紀中葉,殿宇宏偉,內飾華麗,主祀天官大帝,亦即玉皇大帝,因此又稱天公廟,乃北部最大間,另外陪祀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等諸多神明,屬道教廟宇。臺灣各族群各擁守護神,從廟宇的分布與沿革,可約略窺知早年各族群的勢力消長,並能跟臺灣近代史相互印證,在往後的行程中將逐漸探索。
在宮中快速繞了一圈,隨即上路,循廟旁陡階朝虎山峰進發。
不久,臨近龍山洞,遭遇令人心膽俱寒、毛骨悚然之事──有人在大唱卡拉OK,還不只一處,此起彼落,相互唱和。這是在臺灣親近郊山常須忍受的現象,不禁大嘆:「始作卡拉OK者,其無後乎!」其實最該呵責的是濫用的人。愛唱歌本屬好事,卻沒必要使用擴音機,非要搞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天上地下,唯我獨樂」不可,而且若是占用公有地,甚至破壞自然景物或歷史遺跡,那就更不應該了。
踏磴上行至較平坦處,這裡有一石崖可供眺望,但此處地勢仍低,看不遼遠。
我倒覺得,山勢有高低起伏,城市發展也有先後速緩,並非嶄新的摩天大樓就美麗,老舊的低矮平房即醜陋,每個屋頂下各自有其悲歡離合,然而眼前一大片頂樓加蓋鐵皮屋,確實不怎麼賞心悅目,卻也是種特色,顯現出部分臺灣人務實而不重視生活美學的態度,無法論斷好壞對錯,然而主管機關怠乎職守,民意代表肆行施壓,那就不能原諒了。有句話說:「醫師埋葬其失誤,建築師則用藤蔓掩飾」,或可參酌。
續行不久,上到120高地,崖邊木造涼亭內可眺望101大樓下的永春高中。
行往虎山峰,約三分鐘後遇另一座涼亭,繞了過去,右前方出現通往虎山峰頂的狹陡階梯。
拾級而上,一片平靜,不復見前番驚起滿林飛鳥的情景,略覺悵然。峰頂觀景臺上的日晷,已見日曬雨淋的斑駁龜裂痕跡。
步下觀景臺,續往前行,至一座方型涼亭,步道分岔為二,只有一條立有指標,其實這兩條都接福德街221巷,取右(無指標的那條)為宜。
下至柏油路面,右轉至瑤池宮,卻未見步道指標。數日前有則新聞:一名婦女在風景名勝桃源谷迷路了兩天才獲救。我去年十一月間到桃源谷,一個位置十分緊要的路標傾倒在地,幸得熱心人士指點,才沒走上歧路。路標是最基本的設施,關係到遊客安危,卻設得七零八落,而且不少的位置也不怎麼恰當,看來臺灣要促進觀光,提倡親山休閒活動,還得加好大一把勁。後來臺北市政府力推臺北大縱走,沿途指標確實有所改善。
我上次來,跟在別的遊客後頭,此時憑藉記憶從宮旁階梯上行,登了數十階,左側出現平路,仍乏指標,依然轉了進去。
走沒多久,左側地上有塊「台北市生態保育植物區」的牌子,再看此處,花木扶蘇,芳草齊整,然而人工味道過濃,山林野趣盡失。在郊山步道常見類似的畫蛇添足,每每感嘆,一邊是建構予人方便的設施,另一邊是維持天然生成的景物,如何取得適切的平衡,主其事者應深思慎行──如果他們當真有心的話。
再往前,左側有個打印亭,另還設置若干運動設施,幾個人正在運動。
右手邊偌大一個亭子,料想就是九五茅蓬,此刻空無一人,我入內坐享自攜午餐。
食罷續行,右側向上的石階不取,仍走平路,再往前些,左手邊出現一個雙十字石拱門,門上另一頭有「復興園」三個斗大紅字。
門外則是一個廣場,名為圓滿。
這裡有導覽圖、涼亭、運動設施等等,還有松鼠及嘰嘰喳喳的鳥兒,我看到綠繡眼、綠鳳鶥、布農族聖鳥紅嘴黑鵯,以及「可憐未老頭先白」的白頭鶲。綠繡眼和綠鳳鶥太過躁動,身軀纖小,體色與綠葉接近,也實在受限於攝影器材,拍不到清晰身影,畢竟我是以健行為主,拍照僅是順便記錄罷了,但難免遺憾,一年後更新設備,興沖沖前來,卻只聞人語,未見鳥蹤。
近一年前首次來虎山,由此直下慈惠堂,這回則挺進九五峰,走了七、八分鐘,經過小巧玲瓏的十方大法禪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不在大,有佛則靈」,然而我只是路過,無所謂名不名、靈不靈。
過禪寺,旋接虎山自然步道,或稱小嶺步道,若往左,亦可直下慈惠堂,往右則上通九五峰。踏磴而上,坡度轉陡,過一間無人小廟,聞放音機播放誦經聲,又見一叢形似喇叭、花朵甚大的大花蔓陀蘿(次年元月來,不復見花開)。再走不遠,即至兩層樓高的山神廟,欲登九五峰,先上一層樓。
登樓後續行約莫三分鐘,接上南港山縱走親山步道,往左而下,可至中華科技大學,我頭一回登九五峰後,即取此向。此刻右轉,前行三、四分鐘,右側一處懸崖的展望不惡,崖前一塊石頭刻著「福壽石」及其他許多文字。華人自古以來,到哪都喜歡留下些痕跡,以誌曾到此一遊,也不想想孫悟空留字和宋江題詩的下場,此風實不可長,現在可用手機打卡,看看能否改變此一歪風。「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固然瀟灑,不留下絲毫痕跡更屬放達。
一路過去,不時看到一叢叢白、黃色具毒性的大花蔓陀蘿,我不禁聯想起《神雕俠侶》裡楊過深受其害的情花,莫非這裡是絕情谷。
數週前帶領一對夫妻來登九五峰,下山至此遇雨,在右前方的涼亭內躲雨,並分食橘子、餅乾充飢,發表這篇遊記時,該對夫妻已旅居美國去了,我得再吃吃橘子、餅乾,藉以懷想老友。
由此再登一小段陡階,即至九五峰。據說利用權勢、以90高齡迎娶年方17的第12妾的楊森將軍,在95歲時登臨此嶺,此嶺因得是名。查詢了下,得知楊將軍生於1884年2月20日,逝於1977年5月15日,享年虛歲94歲。另外,在尚未解嚴的年代裡,九五乃帝王專用,老楊豈會輕犯忌諱,就算他年老糊塗,其他人也萬萬不敢盲從,所以這說法僅屬山中傳奇。毫無意外,九五峰上巨石同樣刻滿文字,石旁有階梯供人走到上頭,主要是拍照留影,以便日後顧影自憐,因有樹木遮蔽,石上視野並不理想。此刻遊客出奇地少,除了我之外,只有一對臺灣母女和四名白人男子。我來過多次,這回只拍了張照後,即匆匆離去,此去地勢尚有起伏,唯起少伏多,輕鬆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