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楔子


近年來臺灣勞工低薪和過勞問題熱議得沸沸揚揚,我在職場打滾時即宵旰焦勞,連過年過節也經常埋首於工作,更別提一般周末假日了,卻從不知加班費與補休為何物,薪酬跟勞務全然不成比例,結果搞得心力交瘁,賺得一身毛病,忽覺再這樣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便非死即殘,反正平常自奉甚儉,所費無多,三年前效法陶淵明賦歸去來,從此息交絕游,與世相遺,先大睡兩個月,稍減多年積勞,同時在住處附近隨意遊走,漸漸走出興味,愈行愈遠,赫然驚覺自己對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竟懵然無知,既腳勤而筆健,於是在前年底立下薄願,要用一整年的時間周遊北臺灣,並寫下老殘窮遊記。相關書籍、網誌多逾牛毛,我此舉純屬野人獻曝,聊為自娛,而且與其說是旅遊,毋寧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藉以體現「在地輕旅遊,悠閒慢生活」。
一年周遊所見所聞並非皆屬美善,不時慨嘆原本的大好河山慘遭胡亂糟蹋,而權責機關假開發之名,非但縱容商人濫建,甚至急功近利,帶頭破壞,我備感無奈之餘,只能勉力記錄圖文,好留待晚年追憶,遂試改丘逢甲之詩云:「豪富有權能毀地,平民無力可回天;圖文留作他年憶,回首河山意黯然。」
官商權貴如此,一般國民其實也高明不到哪去,不少民眾秉持「以個人利便為優先,置他人生死於度外」的原則,為所欲為,亂象紛呈,更可悲的是,許多國人欣羨國外環境優良,秩序井然,經常出國旅遊,一旦返回家園,卻又迫不及待地加入破壞環境、擾亂秩序的壯盛行列,唯恐落於人後。出國增長見聞本屬好事,但豈能抱持鴕鳥心態,對日常居住環境漠然處之呢?再者,環保人士對消費品提出了碳足跡的概念,我把該概念套用在本身的北臺之遊上頭,加上少了固定收入,必須撙節開銷,另又推斷世界經濟假性富裕的巨大泡沫終將破滅,新貧時代即將到來,得及早因應,也就為自己訂定如下的輕旅遊原則:

一、安全至上,量力而為。
二、全程步行及採用大眾交通工具,除非情況特殊。
三、當日來回。
四、自備飲水並重複使用容器。
五、不在野外炊煮。
六、不遺留垃圾於野外,包括果皮,設有垃圾桶的風景區除外。
七、不從野外取走任何實體東西。
八、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的干擾,不餵食野生動物。
九、惜生節用,不做非必要的消費。
十、尊重其他人在常理範圍內的權利。

一整年下來,數度違反第四、九項,前者因兼顧負重,偶爾自攜的飲水不足,必須購買瓶裝飲料,尚屬情有可原,至於後者,呵呵,人總有消費慾嘛,無論是一杯咖啡、一瓶啤酒、一根冰棒、一條香腸,或解饞,或應景,都算無可厚非,已儘量節制了,話說回來,倒還當真沒買過甚麼無實際用處的紀念品,這雖不利於經濟成長,但升斗小民老實過活要緊,去他的經濟成長。話說經濟成長率是種極其粗糙且高度偏頗的指標,卻給政客用為政績標準,於是捨本逐末,力求美化,真正的國計民生,長治久安,反倒全不在意。
我採行的旅遊策略是先走馬看花,日後再選擇其中幾處重遊,因此個別行程通常包含稍多的景點,所附照片不見得都是同一日所攝。遊記夾敘夾議,且要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未免囉嗦了些,而各人各有立場及見解,看倌若不合意,別繼續閱讀就是了,切莫與在下筆戰。所攜相機以輕便為最優先考量,照片多屬隨行記錄性質,不那麼講究畫質和美感,而且我反對利用修圖軟體過度後製,以免失真,影像恐汙尊目,但過去一年來陸續忍痛掏腰包添購相機、鏡頭及周邊設備(依舊相對廉價輕便),以便在舊地重遊時使用,期能拍出幾張較具美感的照片,或者達成普通相機組合無法企及的視覺效果。
臺灣的人文、地質、景觀與生態相當豐富多元,即使局限北臺一隅亦然,任何人縱窮其一生也絕無法盡通,這段時日我只不過從完全無知進展為略解皮毛,仍僅如滄海一粟,難免貽笑方家。舉例而言,臺灣如此小島,迄今已記錄鳥類、蕨類各六百多種,蝴蝶約四百種,密度皆傲視全球;除了原住民外,四百年間,這塊土地歷經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明鄭的拓殖,以及其後的清領、日據、國統、「民主」等階段,又有原漢爭戰、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頂下郊拚等族群爭端,斑斑血淚,歷歷在目,未必可歌,誠為可泣。
說到底,我生長居住的家園其實還是既美麗又有趣,只是需要用心思和時間去發掘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