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進一旁的教育廣播電臺錄製一檔廣播節目,算是十分特別的經驗,只不過當時天天加班,身心俱疲,根本無暇準備,臨場胡扯一通。
仿北京天壇祈年殿的臺灣科學館,落成於1959年,其高度在那時代只低於總統府,並與故宮博物院、圓山大飯店、國父紀念館共同擔負起彰顯國民政府乃中華正統之重責大任,更是我青少年時愛逛的場所之一,如今改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讓我不免納悶,也有些傷感。
今天未入館,月餘後帶年少即移民美國的表哥前來,循中央迴旋梯往上。
向西是南海劇場、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荷花池。
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不時有藝文活動,部分屬免費觀賞,多半是學生或社區居民的表演,吃多了精緻美食,偶爾嚐嚐清粥小菜也挺好的。順便一提,嚴格來講,「台」非「臺」的簡寫,而是借用,指涉到「臺灣」或「臺北」時,最好用「臺」,但引文須尊重原本用字,名稱也是,南海劇場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的招牌用了「台」字,與南海書院不同,應該是尊重題字者。
2020年間,數度重遊植物園及南海學園,並拍攝成一支影片。
南海路對面即我的高中母校建國中學,前幾年的高中同學會,聚餐後跟老同學回去逛校園,感覺不大一樣,非但紅樓顏色有所不同,操場竟然長出草來,辜負建中學生「駝客」之別號,雖說沙漠也有綠洲。可能跟一般人的認知不同,當年不少建中學生身手矯健,乃爬牆能手,曾有個教官為追捕爬牆學生,竟然摔斷腿,訓導主任於是提醒同學們哪邊的圍牆比較低,「不要」去爬。我經常爬牆到校外吃午餐、看閉路電視、打麻將,整整混了三年,時常因為沒念書、答不出問題,在課堂上遭老師罰站。
出南海學園右轉,踱至歷史博物館。本館建於1955年,原名「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乃國民政府在臺灣開辦的第一間國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1965年開館),1957年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其後續有增建翻新,目前所見的展覽大樓改建於1971年。
我十多年沒入內參觀了,後來帶表哥逛過植物園與工藝設計分館,也進到史博館參觀,成人票一張才30元,相當超值。
若細細逛來,足以銷磨大半天時光。
光是俯瞰窗外的植物園荷花池,就已夠心曠神怡的了。
隔著南海路,斜對面的國語實小的來頭實在不小,非但創校歷史可上溯日據時代,而且據說其學生曾訓飭建中學生:「不要以為你們建中在我們國語實小旁邊,就有甚麼了不起的!」我謹記教訓,就讀臺大時,對於隔壁的銘傳國小學生禮敬三分,畢竟沾了人家的光嘛!
越過南海路,踅回建中門口,見到校內的蔣介石銅像,不禁莞爾。另也想到,大人們為中正紀念堂裡的銅像吵得不可開交,不如效法我的建中學弟們,每年開放一天(就二二八吧),讓某些團體利用3D投影技術來讓銅像變裝,但不得使用兒童不宜的圖文影片。如此既無損銅像,大家也表達了訴求,或許還能成為臺灣年度盛事,有助於提振觀光,蔣介石無論在天之靈,或處九泉之下,應該都會欣然接受吧!反正現在沒人在乎他的感受。到時候要是太過踴躍,那就劃分多個時段,每個時段採競標模式,所得款項扣除活動成本後,悉數捐作公益。嗯,這麼一來,可能演變成挺蔣人士主張移走銅像,反蔣人士堅持不許,雙方繼續吵得不可開交。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在大樓,原本是一整排木造簡陋平房,我讀高中時偶爾會去吃冰、吃麵,後來平房全付之一炬。
南海路與泉州街交叉口的建物,建於1931年,屬臺北市定古蹟,原是臺灣教育會館,也是日據時代臺灣首座美術館,自1959年起,美國新聞處入駐,1979年臺美斷交後,更名為美國在臺協會美國文化中心,2007年改換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在我求學時期,建中、臺大、美利堅,是平民男孩跨入人生勝利組的完美三部曲,比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還要順理成章,而美國文化中心就是當年獲取赴美留學與生活資訊的最佳管道。感謝教改使得階級永久化,如今在臺灣要出人頭地的最好方式就是投胎。
重慶南路二段口的左邊建物,是北市警局中正第二分局。馬路對面的兩側分別有楊英風美術館及郵政博物館,我今日無意前往。右轉進重慶南路,再左轉進寧波西街,然後沿牯嶺街走往南海路。途經的舊書店是即將消失的文化景點,我上次來這條街上買書,已是1990年的事了──天哪,時間過得可真快!待老成凋謝,僅存的舊書店也將永遠消失。
牯嶺街小劇場是全臺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的公共表演場館,始建於1906年,1958年改建,原是日本憲兵分隊所,二戰後改為北市警察局刑事組,再變成中正第二分局,在該分局遷移重慶南路上後,藝文人士爭取成為劇場。
在南海路上隨意用過餐後,左轉進南昌路,屬國定古蹟的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位於馬路右側,入園全票20元,半票10元。
這裡「創建於1899年,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1901年改稱南門工場,……戰後本工場由政府接收,……1967年12月樟腦開放民營,本工場遂停工廢樓。2006年本工場土地及建物由國有財產局撥交臺灣博物館,將古蹟建築物修復再利用為展示館,並新建一棟典藏庫房。……2013年,南門園區開館……」以上大致說明了本館的沿革,因此在館內看到各種樟木與鴉片煙具的展示,也就不足為奇。
南門工場曾是全球最大的樟腦加工場(日據時代的規模超過現存的8倍),收受臺灣各山區腦寮所出產的粗製樟腦及樟腦油後,再予以精製或轉換成多種化工原料油脂,所以也展示了加工設備與各種衍生產品──賽璐璐及曼秀雷敦可以理解,至於步槍,那就始料未及了。其實樟腦可用來製造火藥與槍械塗料,也屬於軍工用品。
二樓的展示有點兒哄小孩子的意味,跟樟腦和鴉片也毫無關係,讓我有些傻眼,覺得這裡20元的門票比歷史博物館的30元貴上許多。
幸好園內景致還算不錯,古蹟四百石水池也很湊趣地適時噴水娛賓,只是主管機關在命名上缺乏創意,或者該說漫不經心,凡白色建築就叫小白宮,紅磚建築必稱紅樓。
既已走到這裡,順道瞻仰南門(麗正門)與小南門(重熙門)。就在國民政府於臺灣大肆興建中國北方傳統樣式建築的同時,這兩座城門與東門(景福門)也從閩南樣式被強行改造成目前這副模樣,以滿足當權者扭曲的審美觀及自命為中華正統的可悲心態,還予以冠上國立古蹟之名。據說北門(承恩門)因當時打算拆除,反而幸免於難,大致維持原貌。
原本打算晃到南機場夜市吃蒸臭豆腐,但看天色陰沉,隨時可能下雨,也就打消此念,搭捷運離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