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早已清楚認知氣象預報不怎麼可靠,很難據以安排行程,我通常是前一晚睡前才決定是否出遊,當天起床後再次確認,料想非假日的天溪園,參加導覽的訪客應該不多,也就沒預約。今天天氣倒好,陽光普照,早早就來登記,然後在附近遛達,反正山青水秀,風光明媚,不至於無所事事。
生態教育中心來了一團十多位遊客,頓時變得相當熱鬧,出乎我意料之外。九點半起先觀賞一段名為《蟲相逢》的影片,內容主要是介紹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昆蟲,天溪園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南側,也包含在內。影片雖無法跟國家地理或BBC所攝製的相比,但拍得還不錯,也沒那麼學術,算是符合大眾口味,我卻暗叫可惜,因沒帶微距鏡片,轉念一想,微距攝影很耗時間,不適合團體活動。所謂「高手藏於民間」,建議國家公園能夠開放生態攝影團,並匯整眾人的成果,以記錄及呈現園內動植物的更多樣貌,甚至發掘更多種類。
我後來才察覺,循右側階梯,很快就可抵達著名的天溪瀑布,但那可是壓軸好戲,安排在導覽路線之末。
此園區曾被業者租用,發展烤肉、戲水、露營等休閒用途,後來保育觀念漸盛,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鑑於此處生態與地質特殊,具高度保育價值,於1997年收回,並效法越王句踐,歷經十年生聚,在2007年開放,委由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營運。導覽員表示,開放之初,地上苔蘚厚達數吋,即使限制入園人數,早已不復當年景象,不過地面仍甚滑溜,且可能有蛇類出沒,訪客必須穿著適當鞋子,園方還貼心地借用登山杖。
由左手邊的石階起程,步小徑,過小橋,導覽員遇見甚麼,就講甚麼,隨緣解說,頗具禪意,這也意謂每次來,多少會有不同收穫,畢竟動植物的種類及樣貌會隨季節與當年氣候變化。
忽見綠葉中垂掛著千百根條狀物,在風中款擺,乍看以為走到蛇窩,其實那是山菜豆的豆莢。
導覽員拾起紅得亮麗的葉子給大家瞧,我因離得較遠,沒聽見她說甚麼,也拾起一片拍照,回家後查詢,不能確認這是否為杜英。順帶一提,天溪園屬國家公園範疇,一草一葉一瓣一石都不准帶走。
此園鄰近崁腳斷層帶,錯動的岩層也頗有可觀,但得是內行人才看得出門道,我純看熱鬧。這一帶也有煤礦層,曾是萬山煤礦所在。
步道沿途景觀甚美,就算不好學敏求,以多識蟲鳥花草,也足賞心悅目。
導覽員再次拾起葉子,翻呈背面給大家觀看細柄雙蓋蕨背面的孢膜,另一片葉子彷彿長了鐵鏽,而且葉形特異。
我發現綠葉間的藍色果實,後來查詢到這植物是與咖啡同屬茜草科的琉球雞屎樹,也被戲稱為藍咖啡,但果實不宜食用。
與藍咖啡果爭妍的是山月桃的鮮紅果實。
再度窺見交疊一起的小倆口,技巧卻更高,這對馬陸竟然在垂直的樹幹上「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菊科艾納香屬的大頭艾納香,聽導覽員講述起來,像是臺語「大頭哪會香」。這植物的花朵看似小巧,卻在艾納香屬中稱得上巨無霸,因此博得「大頭」之名。
導覽員讓大家休息幾分鐘,我發現一個穿山甲所鑽的洞穴,從土壤判斷,應是剛鑽未久,暗自恭喜牠們一家新居落成。
我落在後頭,仰見密密麻麻的小花,在不經意處也會有驚喜。
野鴨椿的紅果實黑種子頗惹人注目,我卻看不出哪裡像鴨,因為熟悉的鴨子都是煮熟並片過的。
雙扇蕨又名破傘蕨,兩個名稱都得自其形狀,這是從侏儸紀延續至今的古老珍稀物種,可謂植物的活化石。
葉子時常屈居花朵的陪襯,其實論起姿態與顏色,葉子可是一點兒也不遜於花朵,臺灣因氣候關係,罕見滿山遍野的紅葉,然而即使只紅了半棵樹,也足以引人入勝。
生態小水池應有不少可供觀察的動植物,但只匆匆走過,看看天光雲影也不錯。
階梯旁有座小小土地公廟。
矗立於出入口的九芎,擔負起送往迎來的重要任務,以藍天白雲為背景,其枝條形狀甚美,而因樹皮光滑,且會剝落,所以得了「猴不爬」的暱稱。根據導覽員,原住民認為這是種會怕癢的樹,其實由於質地堅密,傳導性佳,當有人摩搓樹幹時,分枝便會顫動,相當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