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日日但求為好日(上)

主旅遊日:2017/6/22
本日遊蹤:捷運淡水站→淡水老街→木下靜涯紀念公園→淡水紅樓→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多田榮吉故居→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真理大學→紅毛城→前清英國領事官邸→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滬尾礟臺→雲門劇場→淡水海關碼頭→榕堤→淡水渡船頭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說起大臺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非淡水紅毛城莫屬,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辦的民眾票選活動,淡水獲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這附近還有紅樹林保留區,因此淡水融合了異國風情、歷史人文、自然美景、生態環境等等,成了大臺北地區觀光休閒的必遊景點之一。
        出捷運淡水站,穿過捷運公園,鑽進公明街,左轉中正路,因日非假日,時未午時,老街上行人寥寥無幾。
         續行不久,到了俗稱「淡水媽祖廟」的福佑宮,這是當地最古老的廟宇之一,落成於嘉慶元年(1796年),獲指定為新北市定古蹟,宮內主祀自然是媽祖婆,而門前的一對石獅,可是大臺北地區最年高德劭的「獅瑞」。
福佑宮對面的登峰魚丸博物館,有魚丸製作過程以及漁撈與漁具的展示,當然還有商品展售,此行略過,但魚丸還是要吃。
        當地知名特色小吃不少,多半嚐過,這回再次光顧可口魚丸,點了兩顆包子、一碗魚丸湯,除了口味較清爽、一枚孫中山即可支應外(次年六月來時湯品漲了5元),更實際的原因是此時本店已經開張,其他大多尚未營業。
        食罷啟程,右轉進三民街,旋見木下靜涯紀念公園標示,至於此君究竟是何許人也,讓我們走上去探索看看。
         約莫走五、六層樓,上到一個小廣場,當中一顆卵形石碑,刻著「好日好日又好日」,三個「好」字形態不一,或許意謂日子怎麼過都好(大陸人對「日」可能有另種解釋),落款的正是木下靜涯。
其旁破舊的兩層樓紅磚屋是其故居,已公告為歷史建築,圍欄上的文字大致說明此君來歷。
         木下靜涯本名源重郎,1889年生於日本長野縣,12歲起習畫,1919年前往中國大陸旅遊寫生(另一說為至印度觀摩石窟壁畫),順道來臺訪友,為照顧染病的同行友人而羈留,期間四處旅遊寫生,其後數度在臺舉辦畫展,決定長住,接來妻小,定居淡水「三層厝」區,將住所命名為「世外莊」,平日寄情漁獵棋酒,還勤勉描繪臺灣山川風物,與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等日籍畫家共同推動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的創立,提攜後進,嘉惠陳澄波、李梅樹、郭雪湖等臺籍畫家,對臺灣畫壇頗具貢獻,1946年返日,1988年辭世。(2020年9月間來時,好日石與世外莊皆被圍起,想必正在整修。
         隔著好日石與世外莊相對的,是遠更知名、曾入選歷史建築百景的淡水紅樓。此樓落成於1899年,本是船商李貽和的宅第,1913年出售給時任臺北廳參事的詩人洪以南,號為「達觀樓」,常為文人雅士聚會之所,目前則是餐廳及藝文館。
         世外莊與達觀樓居高臨下,不過要是當時的景觀跟現在一個樣子,木下靜涯、李貽和、洪以南恐怕就不會想住在這裡了。
         循原路下撤,三民街與中正路合圍之處,立有馬偕博士雕像,一口又濃又密的黑色長鬚是其招牌,他因此得到「黑鬚番」的暱稱。對面的窄街是馬偕街,滬尾偕醫館與淡水禮拜堂隱約可見。
         關於滬尾偕醫館的由來,在今年三月下旬的遊記中已敘述過(請參閱〈硬漢直趨八里渡〉)基本上加拿大的馬偕博士獲得美國馬偕船長遺孀贈金,於1879年蓋了這間兼具閩洋建築風格的醫館,館名是紀念金主馬偕船長,而非馬偕博士本人,接待人員特別向遊客提起這事。
        館內免費展出馬偕博士的遺物、淡水教會的文物,以及當時臺灣人的用品,兼具知性與感性。這一區若好好規畫宣傳,應能吸引一些歐美觀光客,事實上加拿大的電視臺曾來拍攝馬偕小傳。
         與滬尾偕醫館毗連的淡水禮拜堂,始建於1915年,原為白色,1932年改建,1986又翻修屋頂,並換裝彩色玻璃。堂前之鐘倒是1915年即已存在,還被寫入〈淡水暮色〉的歌詞中,二戰末期移至達觀樓頂充當空襲警報器,遭彈擊破裂,後經修復,物歸原處。
 教堂前的小廣場是遊客流連取景之處,背後的一堵牆很具滄桑感。十二月間的一個傍晚經過這裡,景色相當迷人。
 沿馬偕街右行,一間簡樸小屋據說是馬偕初抵淡水的租屋處,目前所見已非原屋。
  續行,通過跨越文化路的天橋,左前方街角紅磚牆內是淡水第四任街長多田榮吉的故居,日式主屋建成於1934年(另說為1937年),建材使用檜木與杉木,屋況保存良好,20167月起才開放參觀,算是個新景點。
裡面裝潢陳設純屬日式,雅致恬適,還有藝品展示,接待人員盛讚此處的夏蟬,或因於喧鬧聲中,更能玩味寧靜。
         續行馬偕街接真理街,轉進暱稱「小白宮」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此處連同紅毛城、滬尾礮臺的三合一票價為80元,新北市民憑身分證可免費參觀。話說清廷根據天津條約,開放滬尾(即今淡水)為通商口岸之一,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開關徵收關稅,因深知官吏貪贓舞弊成風,利無反顧,連殺頭、剝皮也不怕,釜底抽薪之計,就是聘請洋大人來管理稅務司,以免面子裡子俱失。洋大人起初人數不多,賃屋居住,後來員額增加,為解決居住問題,1870年建此官邸,原有三棟,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清法海戰時遭轟毀其一,二戰後國民政府拆除另一,現存的這棟本要報廢,以興建關稅總局員工宿舍,經當地仕紳與文史工作者大力奔走,才幸免於難,還躋身古蹟之林。
        洋大人們頗注重生活情趣,官邸前庭花木扶蘇,一株高大緬梔據說是他們親植的,算來已逾百齡,而門前正對觀音山及淡水河,可閒看當地美景,景觀幾無阻礙,比多田榮吉故居好上一籌,大勝木下靜涯老宅,畢竟先占先贏。
         本官邸在1968年遭葛樂禮颱風破壞,1985年財政部指示重修並加高圍牆,用了不同建材,只有幾小段沿用清代黑磚斗子砌成的圍牆。
 後院綠草如茵,還設有涼亭,地上偌大的凹洞,據說是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滬尾海戰時給法軍艦砲炸出來的。
 此外,全臺第一座自來水廠在1899年設立於淡水,本官邸後院古意盎然的郵筒型立式消火栓,除具備消防功能外,在那年代還提供當地居民取用自來水,相當時髦。
官邸內部有些歷史與文物的說明及展示,遊客若有雅興和餘暇,不妨端詳端詳。
 續行真理街,綠蔭底下,紅磚牆邊,中年婦女撐傘遠離,妙齡女子佇立回眸,街景矇矓,很有些味道,其實畫面外人車不少,嘈雜喧囂。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斜對面的淡水高中,乃馬偕博士長子偕叡廉創立於1914年,校園裡的馬偕博士墓園、外僑墓園、女學校大樓、體育館、八角塔等等皆屬古蹟,周杰倫主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祕密》在本校取景,但自2015年中北投文化國小殺童事件發生後,校園謝絕參觀。校方此舉誠屬因噎廢食,甚至是借題發揮,文化國小殺童犯是翻牆進入校內的,豈會因一紙謝絕參觀公告而打退堂鼓。
          反正淡水古蹟多,不差淡水高中這一處。轉進其對面的真理大學校園內,靠東首的一棟兩層白色洋樓是教士會館,建於1875年,用作馬偕博士助理牧師的宿舍,其後先後成為婦女義塾、淡江中學男生宿舍、真理大學校長寓所,如今則是真理大學觀光系實習餐廳,二戰後英商德記洋行租用期間增建二樓,再過幾十年,增建部分也就成為古蹟了。
         教士會館旁的白色英式平房是馬偕古厝,同樣建於1875年,馬偕博士在此娶妻生子,傳道宣教,其長子偕叡廉擔任淡江中學校長期間及戰後至1952年也寓居此處,其後一度作為圖書館、實習旅館、學人招待所,目前則是馬偕紀念館。
        馬偕古厝旁的紅磚樓名為姑娘樓,建於1906年,供女宣教師寓居,目前用作校長室、祕書室、文書組及會議室。
        再過去彷彿姑娘樓鸞生建築的牧師樓建於1909年,顧名思義,自然是牧師居處,目前用作副校長室及幾個研發處組,底層還有間古蹟庭園咖啡廳。
          適逢一位畫家利用咖啡廳牆面開畫展,我幹過類似的事──幫朋友在某餐廳展售攝影作品,此刻見咖啡廳內沒有客人,也就入內跟老闆閒聊,得悉他原本在金融保險業服務,曾去大陸闖蕩,開設保險經紀人公司,從職場退休後,20143月開了這間店,因本身大學主修美術,利用咖啡廳空間辦畫展,也算順理成章,我印象中似乎部分畫作出自他的手筆,但不敢確定。
        坐在迴廊裡喝咖啡、看風景,很有異國情調,馬路對面的龐大建築是大禮拜堂。
      出牧師樓,越真理街,進真理大學主校區,與大禮拜堂隔池相對的閩洋合壁的紅磚建築,正是大名頂頂的牛津學堂,這是馬偕博士於1882年所創立的西式學校,為臺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因獲故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鄉親踴躍捐輸,故以牛津(Oxford)為名,跟英國牛津大學並無直接關係。
牛津學堂又名理學院大學堂,在馬偕博士逝世後改為神學校,分授神學科與普通科,前者輾轉成為現今的臺灣神學院,後者歷經淡江中學、淡水工商管理專校、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等階段,1999年改制為真理大學,而這棟創始建物如今用作校史館。
 館外一側的一堵牆上,還留有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的舊校名,前頭兩門古砲,昭顯此處乃軍事要地,事實上正當1884年清法滬尾之戰時,牛津學堂遭法艦砲彈擊中,所幸蓋得牢固,損傷不大。
  2020年秋天舊地重遊以拍攝影片,赫然發現咖啡廳易主,並更名為真善情苑,雖景色依舊,但因疫情關係,馬偕古厝等建物只在週末假日開放參觀,真理大學校園則無論何時皆不對外開放,遊客如我者自然無法再進入牛津學堂裡。
話說2017年的此時,在真理大學校園內遛達一陣子,走下大禮拜堂與牧師樓之間的真理街斜坡,經南門進入淡水紅毛城區。
 經過紅城小舖和廁所,見到一口水井,在供應自來水前,這是紅毛城主要的水源。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