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古今成敗過花間(上)

主旅遊日:2017/6/6
本日遊蹤:捷運小南門站→植物園→南海學園→牯嶺街小劇場→臺博館南門園區→菸酒公賣局→麗正門→重熙門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無論春夏秋冬,不管晴雨晨昏,臺北植物園都相當迷人,五、六月間尤然──後一論述當然是衝著那滿池夏荷而發的。
臺北植物園成立於1921年,前身為1895年臺灣總督府殖產課所闢建的苗圃,幾經更迭,如今占地8.2公頃,栽種植物約2000種,再加上欽差行臺、臘葉館等古蹟,蜂蝶魚鳥等生物,歷史博物館、南海學園、臺博館等周邊景點,那就更加引人再三流連了。今天原本預計先去瞻仰重熙門(小南門),但啟程晚了,於是出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左轉進博愛路,直奔植物園。
        一進園內,便有參天巨杉夾道列隊歡迎。
         快步前往荷花池,沿途的人行步道縮減混凝土鋪面寬度,邊緣移植草皮。大致來說,這是個值得鼔勵的改變,期能稍稍降低城市熱島效應,不過與其改造既有路面,還不如規範新的營建工程必須符合綠化標準,尤其是公園、郊山儘量降低水泥化和園藝化程度。
通過裸子植物區,還在佛教植物區外,即看到幾門大砲一字排開,不消說,這陣仗肯定是在「打鳥」。俗話用「大砲打小鳥」來形容小題大作,其實要「打」愈小隻的鳥,需愈大管的砲,方能打得纖毫畢現,莖羽分明。植物園內時常可見一堆人或肩扛、或頸掛、或手提大砲相機,遊魂似地滿園亂竄,以尋找拍攝目標,本身也成為一景,煞是有趣,不少人也樂於跟他人分享拍攝所得。
 有回在這裡欣賞到號稱魚狗的翠鳥捕魚畫面,但牠的動作實在太快,只能拍攝牠停在樹枝上的姿態。
另一回於雨過天晴時,目睹到鳳頭蒼鷹在高枝上臨風晾曬翅膀。
     說到鳥攝,2021年春,我特地多次造訪植物園拍鳥,並將拍攝所得剪輯成一支影片。
    2017年的此時,走至荷花池北側,但見片片蓮葉,田田碧綠,朵朵荷花,亭亭玉立,視覺立受震撼,感覺卻十分愉悅。
         不過別急著賞荷,不妨先進南門町三二三,讓眼球熱熱身,待會兒好大開眼界。
        這屋舍在日據時期的地籍資料為「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所以得到此一名稱,原是接待客人的茶店,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改為林業試驗所員工宿舍,由於年久失修,逐漸荒廢,後來有關單位為了增添植物園風貌,特別禮聘臺、日建築師予以修復,並延請日本的田園家設計「枯山水庭園」,園中有龜、鶴兩座沙中小島。南門町三二三在2014年開放,供民眾免費參觀,規模不大,幾分鐘也就逛遍,眼球也完成熱身,緊接著賞荷去。
         荷花與蓮花同物而異名,睡蓮、大王蓮等則另當別論。在中華文化裡,蓮花有著極為殊勝崇高的地位,周敦頤〈愛蓮說〉之「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已成為形容蓮花的千古名句,蓮花因此戴穩「花之君子」的頭銜。就我來看,不妖,見仁見智;不染,倒也未必,某些花莖上會滿布小蟲。
蓮花也跟佛教關係匪淺,例如「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字大明咒,乃觀世音菩薩的修行總持,其中的「叭咪」即蓮花,整句的大略意思為「常保身口意如尊貴的蓮花一般」。此外,釋迦牟尼所傳的終極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佛座亦稱蓮座,然而端坐在蓮花、蓮葉上的不一定是佛菩薩。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實前兩年植物園的荷花染病,園方清除舊株,栽植新荷,今年復見盛況,只不過有花友宣稱,新開的荷花怎看怎怪,次年來時,花亦有異。我個人以為,不管紅蓮白蓮,賞心悅目的就是好蓮,這當然也包括睡蓮。
 賞花者不只人,另有許多有情眾生。
所賞也不局限於荷花。
 
同樣的,來荷花池的也不僅僅單為賞花,諸如寫生的、捕食的、育雛的……皆忙得不亦樂乎。
佇立於荷花池西北角落,青天浮雲,綠樹垂枝,重簷碧瓦,巍峨宮牆,滿園荷花,環池遊客,共同組成一幅繽紛鮮麗的畫面。
秋冬之際,蓮花謝盡,荷葉無存,呈現出另一種淒清美感。
        在荷花池盤桓良久,驚覺已過正午,舉步朝和平東路方向邁去,左側是林業試驗所行政中心,右側為雙子葉植物區,一頭鑽入右側。根據說明,「雙子葉植物是指種子具有兩片子葉的開花植物。其種類繁多,植株型態從高大的喬木到矮小的草本植物都有。」本區蒐羅了樟科、木蘭科、殼斗科、桑科等常見於臺灣低海拔的木本植物,我對植物素無研究,見花開不多,隨即離去。
         前行至一廣場,我曾在這兒拍到過鳳頭蒼鷹與吃洋芋片的螞蟻。
此時鷹離蟻去人亦空,唯我獨懷想。
右側一區展示薑科植物。
         左側為棕櫚區,植物園收集逾60種棕櫚科植物,除本區外,園內主要幹道兩旁也多有栽種。
         緊鄰棕櫚區的圓環,展示臺灣原生植物,此有路徑通往和平西路。
        民族植物區所指的民族為臺灣原住民,尤其是泰雅族,區內植物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沒說他們拿來幹啥。
 
         竹區也就無需贅言了,展示竹子的地方嘛,不過有些竹種並不多見,或是我孤陋寡聞。
         植物園最不缺的就是枯枝落葉,若採行堆肥方式予以分解,適可用作肥料,這正是綠資源中心的用途,這裡封閉起來,遊客不得進入。
竹區與欽差行臺側邊圍牆之間有個水生植物區,顧名思義,這裡培育了一些水生植物。
 池中魚兒也不少。
二月間來時,這區美得讓人生厭,因為太多人搶著跟紅葉合照,等了許久,才搶拍到無人的畫面,而且時機稍縱即逝,要知道植物園裡美的是動植物,絕非遊人。
         每次到野薑花池總會興嘆,背景的灰白大樓實在殺風景。臺灣建商蓋房子時,總希望藉優美的環境來抬高房價,但房子本身破壞環境的優美則毫不在乎,主管機關也多半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若不計南、北極,世界共有五大洲,植物園獨厚澳洲,為之開闢植物專區,可惜沒有無尾熊攀在尤加利樹上。
 
         至於蕨類植物區,那就設置得理所當然。臺灣如此彈丸之地,竟擁有逾六百種蕨類,密度冠於全球,植物園內蒐羅了百餘種。
         再過去的溫室未開放參觀,不過其旁的多肉植物區饒富異國風味,五月間仙人掌花開得豔麗非常,我還跟花間一隻蜥蜴對望一陣子,牠的表情很是俏皮。

 
         折向南行,穿過欖仁廣場(我喜歡這名稱),路旁是十二生肖植物區,我想植物分類學上應該無此類別,純粹是為華人安排。
        再過去的欽差行臺,原本位於臺北市中山堂所在地,建成於1894年,用以接待清廷派來臺灣視察的官員,在日據時代前期,成為臨時的臺灣總督府,後因興建臺北市公會堂,亦即現今的中山堂,部分建物被移來此處,是臺灣僅存的閩南式官署建築,屬臺北市定古蹟,目前規模自然遠不如當年。
 裡頭以圖文顯示此官署與植物園的嬗變,也用實物呈現傳統建築的材料及工藝。
         欽差行臺旁的臘葉館建於1924年,號稱臺灣第一間植物標本館,亦屬臺北市定古蹟,目前尚在整修中,十月上旬來時則已開放。
          路徑拐向東南,前頭有座小橋,右側是水生植物區的方位,左側則是合瓣花區,水不流動,故不澄澈。
        過橋即回到雙子葉植物區與薑區所夾廣場,循雙子葉植物區和合瓣花區之間的木棧道北行。
幾次在這木棧道上及附近拍攝到白腰鵲鴝,其中一次是該鳥在進行日光浴。白腰鵲鴝又稱長尾四喜,看起來美麗討喜,而啼聲宛轉動聽,但會搶占別種鳥的巢穴,屬於威脅本土鳥種生存的外來鳥類。
走入一條廊道,右側別有洞天,除溫室外,另還包括幾個區域。
        其中最吸引我的,當然是栽種可食用作物的民生植物區。服兵役時,常聽職業軍人斥責小兵說:「沒吃過豬肉,至少看過豬走路吧!」時代大大不同了,如今可看到食物原貌的機會愈來愈少。
         比較特別的則屬詩經植物區,也就是區內植物在詩經裡提到過,然而並未呈現詩中意境。
        我常來這區練習微距攝影。
    東側的植物名人園,用以表彰對臺灣植物分類卓有貢獻的植物分類學家,日本人與臺灣人都有。
         再過去,返回到博愛路入口兩側的裸子植物區。
        佛教植物區展示佛典敘及的植物,當然包含了「菩提本非樹」的菩提樹,然而獨厚某一宗教,似乎說不大過去,若也納入其他宗教的相關植物,或許會更周延些。大安森林公園的觀音塑像,就曾引發基督教人士抗議。
 
         據說中國古典文學裡提到過五百多種植物,文學植物區蒐羅其中一小部分,卻跟詩經植物區多少有些重疊。
植物園之遊至此算是走到盡頭,回眸一瞥,忽覺植物園承擔太多責任了,以至於許多事項僅如蜻蜓點水般聊備一格,不過都市裡能有這樣一座園子,還是挺不錯的,算得上功德無量,就算不拍照,只是來走走看看,依然保證不虛此行。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