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何妨頭後尾居先

主旅遊日:2017/6/24
本日遊蹤:中社路二段→大崙尾山→大崙頭山→森林步道→石頭厝→太陽廣場→藥用植物園→碧溪步道→中社路二段
建議路線:中社路二段→大崙尾山→大崙頭山→森林步道/自然步道→石頭厝→藥用植物園→碧溪步道→翠山步道→中社路二段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內雙溪自然公園大部分座落在士林區裡,南面跟內湖區接壤,面積廣達104公頃,整整是大安森林公園的四倍,號稱臺北市內最大的森林公園,林木茂密,生態豐富,風景優美,得到「小溪頭」的暱稱。夏至方過,氣溫飛速飆昇,這時節最容易中暑,且因熱對流旺盛,午後常有雨勢、聲勢皆驚人的大雷雨,所以安排了趟內雙溪自然公園半日遊,順便登臨大崙頭山及大崙尾山。
前年登過大崙頭山,是搭乘小18公車在至善路三段的碧溪橋站下,由該處正式啟程,步行至內湖碧山巖,搭小2公車下山,今天則要在重登大崙頭山之前,先從中社路二段登大崙尾山,再循環狀線回至起登點。遊客可至捷運大直站搭棕13,或至捷運士林站搭255區間車(255正線假日停駛),這兩線自故宮博物院之前的外雙溪站起匯流,今天我就是在該站等車的。同車一撥人全在終點大崙尾山站下車,循翠山步道前進,步道口聚集好一些自行車騎士,當天似乎有甚麼活動,方才沿路見到不少騎士彎腰俯首,奮力踩踏,緩緩上坡來,而自行車頭左偏右晃,山徑原就不寬,路旁還停著汽車,益形逼仄,公車超越自行車時,著實讓人提心吊膽。
我預計先直上大崙尾山,最後經平坦的翠山步道回,於是獨自一人往回走至前一站,登山口就在大崙尾山步道口站的公車站牌旁,迎面而來的是一連串石階,因林蔭夾道,涼風習習,走來並不甚熱。
         連登十分鐘左右的石階,遇一丁字路,左往大崙尾山,右往金龍產業道路,當然取左。這段平路不到三百公尺長,路旁盡是盛開的野牡丹,在陽光的照耀下鮮豔亮麗。
         為登山巔,過盡千花,毫不留戀,須臾至一林地,右側有條岔路,並無指標,不取,依舊往前,果見另一段石階及大崙尾山的指標。
         石階上滿是枯葉,顯現走這條路線的人寥寥無幾,一路上我遇過的人的確屈指可數。
         不久,經過一座涼亭,有對年輕男女在內,我不想當電燈泡,續往前行,不意錯過了涼亭旁的三角點基石。大崙尾山別稱赤上天山,海拔451公尺,稍遜於大崙頭山,次年重登,便不再錯過基石。
走了段平路,山徑急轉直下,前頭有個工人正在割草,另一個負責將斷草吹到路旁,聲音頗響,粉塵瀰漫,天氣燠熱,當真難為他們了。
         一經過汗流浹背的他們,就看見往「碧溪產業道路」的指標,再過去些,左前方出現岔路(應是連接翠山步道),不取,仍往前行。
         又下行約3分鐘,石階轉為平路,右側出現兩條土徑,無指標,不取,仍往前走,很快就看到打印臺,還有石椅可供歇息。此處有路徑通往九蓮寺,距離3.2公里,我去年爬完同屬五指山系的剪刀石山後,要走去故宮,途經該寺,當時就注意到可從那兒登大崙尾山,日後找個時機試試這條路線。
         過打印臺數十公尺,左側有條岔路,無指標,不取。再往前數十公尺,經過一座迷你土地公廟,眼前大放光明,原來是出了樹林,走到馬路上了,陽光耀眼生花。橫的這條即碧溪產業道路,要去大崙頭山,得穿過該路,沿著碧山路44巷前行,其實左轉進碧溪產業道路的話,路旁也有步道入口通往大崙頭山。
         路旁有幾輛卡車在賣水果與飲食,可見這裡算是熱門的登山路線幅輳點,足夠支撐起幾攤的生意。
         沿碧山路44巷前行約五、六分鐘,路旁一處號稱「竹林祕境」,步上觀景臺眺望,文化大學、紗帽山、大屯山、草山、七星山等等俱都在望,而且天藍、雲白、山青、樹綠,顏色鮮麗,層次分明。
        至於離此步行約兩分鐘路程的大崙頭湖,景色就不容多加恭維了,甚至是否能稱之為湖,也頗值得存疑,次年方過夏至重來,湖水幾已乾涸。
         後來的那次,有兩位老兄在湖畔從事生態攝影,我也意外發現一隻螳螂,不過螳螂有些害羞,看到我在拍牠,並不離開,只是慢慢轉過身子去。
         繞湖半匝,馬路對面的石階步道直通大崙頭山頂。
登山口以青蛙王子當作意象裝置,另一個形似元寶的玩意兒,不知是否代表他跟公主的定情物──掉進水裡的金球,其後的竹林小徑很有味道。
後來在路旁發現美麗的菌菇和昆蟲,正所謂溫故知新,只要留上心,每回都可能有新的體驗和收穫。
通過竹林後,再次連走約十分鐘的石階(也可走旁邊的土徑,比較省力),登上大崙頭山頂。就跟許許多多的郊山一般,大崙頭山頂同樣慘遭剷平,還蓋了座名為乘風堡的觀景臺。
        大崙頭山海拔476公尺,高度傲視內湖群山,登上乘風堡觀景臺,不但能將竹林祕境所見盡收眼底,極目而望,還能一覽士林、天母、關渡、社子島、五股、觀音山、內湖、松山機場、中山區、中正區等等。
         大崙頭山屬小百岳之一,自然要捕捉三角點基石的畫面。
        拍完基石,驀然回首,見到崖邊一朵面向群山的黃花,此情此景,遠比昂藏七尺鬚眉的辛棄疾,更適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再者,我狂自我狂,何必「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呢?想來與蘇軾並稱的辛棄疾,即便號為「詞中之龍」,到底只是個沽名俗物。
         另一側的下山路徑有兩條,先遇上的一條名為「自然步道」,我上回走過了,主要是由枕木、碎石、泥土構成的步道,也有幾段木棧道。
這次要試試前頭另一條「森林步道」。
此森林步道起點的木製平臺以毛毛蟲為名,我原本以為可觀察到不少毛毛蟲,其實不然,走下去接連遇上「小松鼠平台」、「小蝴蝶平台」,這才明白,這些稱呼僅是純粹耍可愛罷了!
        此步道採用木棧道形式,修整得還不錯,比走硬幫幫的石階舒服,而且棧道底下可容生物繁衍棲息,小動物也能通行無阻,只是維護起來較費心力。
         森林步道林蔭蔽日,不用耽心遭烈陽曬黑,而且遊客稀疏,清幽非常,行走於此,大可解放自己──我於是脫掉帽子,讓輕風拂額。
         有幾棵樹挺立於木棧道當中,走時得要留神。臺灣社會已漸漸學會不要「乞丐趕廟公」,尊重原就生長於此的樹木,不過還只是在起步階段。
         途中有座樹屋涼亭,名為「樹之亭」,可供觀察樹冠層。
森林步道給碧溪產業道路截成長短懸殊的兩段,花了約20分鐘走完較長的前段(不含停留時間),穿越馬路繼續下行,很快就走至這條步道的盡頭,該處正也是碧溪步道的起點,但是先別急著轉換步道,前頭還有幾個景點。續往前行,豁然開朗,經過一座涼亭,眼前有座用哩岸砂岩砌成的漂亮石頭厝,屋前還展示了幾種特殊岩石。
         一塊石碑刻載此屋由來:在山上種植油桐花的邱安祥先生,不堪生活清苦,僅能窩居茅屋,於1965年覓得此地,鑿石建屋,費時兩年砌成,但因鄰近斷層及地下湧水,加上移民巴西,此屋日漸荒廢,邱家人在2009年捐贈給臺北市府,市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加以整建,並規劃為地質教室。
屋內有臺灣的地質圖文說明,另有一家三口在屋內搭設帳篷,並光著腳丫子在屋簷下使用小瓦斯爐野炊進餐,頗自得其樂,至於這行徑是否允當,我就不予置評了。
 前行數十步,即達太陽廣場,我一時弄不明白,除了消耗預算及顯示官員多少有在做事之外,在半山腰搞這種龐大建物到底有何意義。
         與太陽廣場隔著馬路的是植物標本園,裡頭步道完善,但大門深鎖,並張貼著「內有微型攝影機做動物調查」的告示。
        頂著烈日,走幾分鐘至內雙溪自然中心,同樣重門深鎖,有告示說明,入內要預約申請,而申請條件有二,一是參加環境教育課程,其次是申請志工導覽,問題是官網(臺北小溪頭主題網)一直鼓勵遊客前來,隻字未提必須事先申請(也可能是我自己粗心沒看到)。中心內栽有大量的鐵砲百合,花期通常落在五月中至六月初,如今已過。
        (後來在五月底來,內雙溪自然中心開放,遊客無須事先登記,我逛了一圈,卻大失所望,除了只見到兩朵鐵砲百合之外,整個自然中心高度園藝化,完全稱不上自然。)
         連吃兩大碗閉門羹,有些消化不良,於是進到藥用植物園裡逛逛。
        園內園藝化程度相當高,若說要「加強對藥用植物的認識與珍惜」,勉強算得上,但跟「宣導森林生態保育觀念」的宗旨似乎背道而馳。
         循原路折回,經過太陽廣場與石頭厝,進入大致與碧溪及碧溪產業道路平行的碧溪步道,一眼即可看出,此步道比方才走過的森林木棧步道要平緩許多。
         碧溪步道沿線設有撲克牌的梅花、黑桃、紅心、方塊等平臺,官網自以為有趣,我卻覺得無聊之至,但若這些平臺是賭場贊助興建的,則須另當別論。
         密林中的華朋觀景亭的確是華朋扶輪社捐贈的,只不過登於亭上,無景可觀,除非產業道路算得上一景,其他方位的視線皆受枝葉障蔽。
        回到碧溪步道,續行約5分鐘,產業道路旁有座巨木瞭望臺。
 
         臺上的景觀還不壞,但見雲朵漸聚,而時已近午,此行未備午餐,差不多該返程了。
         循碧溪步道折回,在華朋觀景亭前,左轉進通往翠山步道的岔路,徑旁有小溪微瀑,很是可愛。
         續行不久,右側出現一條岔路,徑旁一塊牌子說「此處是碧溪步道與翠山步道的交會點」,別無任何指標。
我繼續往前走了十分鐘出頭,竟然走至大崙尾山打印臺與碧溪產業道路之間,也就是早上曾經過的丁字路口,踱到打印臺旁,坐在石椅上,端詳從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親山步道主題網下載的地圖,愈看愈糊塗,回家後對照某位山友自行繪製的地圖,這才發現官方地圖漏繪了幾段,其中一段恰好是碧溪步道與翠山步道交會點至大崙尾山步道的這一段。此刻我還沒弄明白,滿懷疑惑,往大崙尾山方向走了十幾步,左側出現上午經過的兩條土徑,記得有山友說這裡的路都是相通的,於是選擇靠左的一條,大踏步前進。
        這條羊腸小徑質樸有趣,算是意外收獲。
走了約莫十分鐘,一直未遇他人,正感發毛,下方忽然有人往上走來,詢問他此路是否可通往中社路二段,對方答稱可以,我放心續行,不多時即至大崙尾山步道第二段長石階之前的林地廣場,已經繞過大崙尾山的山頭。
次年重遊,在碧溪步道與翠山步道的交會點取右,走了段可能是所謂的長壽坡,登至一塊小平地,此處有岔路銜接大崙尾山步道。
續行翠山步道,路徑平緩,沿途屢見黃髮垂髫,扶老攜幼,跟大崙尾山步道的遊人稀疏大異其趣。
途中有座涼亭,亭旁崖邊可供瞭望。
前行兩、三分鐘,即至士林分局舊靶場,不久,也就走到翠山步道起點,公車站牌在前頭不遠。
正如同臺灣諸多景點一般,內雙溪自然公園的先天條件相當優良,然而慘遭政府帶頭破壞,搞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建設來殘害生態與景觀,惡化熱島效應,反倒最基本的路標與地圖不夠完善,誠令人痛心。但話說回來,整體而言內雙溪自然公園還是頗值得遊賞,且能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體力,安排數種遊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