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公館站→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生態步道→公館商圈→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前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暑,一般而言,由該節氣起,經大暑、立秋,而至處暑,是臺灣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期,臺北盆地活像一口大蒸籠,而且下午往往會發生猛爆大雷雨,那麼就來趟自來水園區、公館商圈暨寶藏巖聚落之旅吧。
輕裝出門,索性不帶雨傘,一旦下起大雷雨,找個地方欣賞大雨傾盆、雷電交加的景象,不亦快哉!出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前行一小段,左轉進羅斯福路四段24巷,穿越汀州路,沿思源街前行,一過水資源教育館,便聽到嘻鬧聲,夏季才開放的水鄉庭園,正噗通噗通在下人肉餃子,大人小孩玩得不亦樂乎。有關單位還挺逗的,不過就是親子戲水罷了,竟冠上「臺北親水節」的名稱,似乎如此便善盡推廣之責。
要進入自來水園區主場地,以參觀自來水博物館及探訪小觀音山生態步道,必須購票,夏季(七、八月)全票80元,其餘季節50元,優待票減半,外圍設施如量水室、水岸廣場等等則屬免費。購票入場,立刻扎入眼簾的景觀池人潮滿溢,氣氛相當歡樂,卻不甚悅目──假如您相信「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話,應會覺得美不勝收,然而我是壓根兒不信啦!
右轉前往自來水博物館,一旁的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正準備中,看起來是要載歌載舞。
實在料想不到,眼前這棟建成於1908年的華麗典雅的弧形建築,原是用來「抽取原水、輸送淨水」的唧筒室,更重要的是,它象徵臺北居民從此有了相對潔淨的水可用,而這是晉身為現代化城市的基礎。這棟唧筒室一直到1977年才功成身退,仍作為市定古蹟屹立著,為訪客述說著一樁樁陳年往事。平心而論,日本人殖民臺灣期間,雖少不了壓榨殺戮,但也一心一意把臺灣打造成模範殖民地,許多公共工程的用心程度,即便是現今的臺灣各級政府也該汗顏,更別提懷抱反攻大陸春秋大夢的國民政府了。
裡頭多部原水與清水抽水機一字排開,十分壯觀,卻非全是日據時代的遺物,部分已經過汰換。
根據說明,「取水流程係利用原水抽水機抽取新店溪原水,送至觀音山麓慢濾場進行淨水處理,再由清水抽水機將處理過之淨水,抽送至觀音山上之蓄水池,藉重力自然流方式輸送至市區供用戶用水。」這裡所說的觀音山,指的是本園區內的小山頭,標高才45.5公尺,絕非列名小百岳的那座,否則工程可就浩大了。據說因南麓寶藏巖奉祀觀音,所以此山以觀音為名,為了有所區別,有時山名前會加個「小」字而成了「小觀音山」。
館內牆上懸掛多幅「從空中看淡水河系環境」的照片,可能是從飛機座艙往外拍攝的,視野未免受限,畫面也被切割。如今空拍技術大進,臺灣也已擁有自己的衛星,若能拍攝全景圖,並透過大圖輸出,同時播放動態影片,應能更加完整呈現淡水河系景象。
館內另還展示水管、配電盤和其他設備,雖跟日常民生息息相關,一般人恐怕很難感興趣,所以參觀者甚少。
面對自來水博物館的左側有個噴泉庭園,幾個小朋友玩得挺開心的,一旁的成年人落得輕鬆。
在此右轉上行,至輸配水器材展示區,區內劃分為管件區、閥類區、消防栓區、直管區、組裝區等等,不過希望參觀者「能體會自來水生產的艱辛而愛護水資源」,實在是緣木求魚,最立竿見影的辦法應是採用累進水費,也就是在超過一定度數後,每度水費節節升高。臺灣雨量雖多,但因地形特殊,雨水留不大住,加上需地孔急,濫墾濫建,以及氣候變遷造成非旱即澇,政府治水一向偏於趕快洩洪,而非滯洪引流,其實已淪為水資源匱乏的地方。
前頭右側有小觀音山生態步道,初為石階,旋變為木棧道,都平緩易行。
上到柏油路面,瞥見一座藍色巨塔,暫時略過,先去管材雕塑區,這兒有幾座水管雕塑、兒童遊樂設施,以及提供遊人歇腳的桌椅。水管雕塑各有名稱,我只看到「繾」和「向天」,卻不見「希望」,雖然「希望」一直都在。
循木棧道走往消壓塔觀景平臺,舉頭三尺有鳴蟬,這裡也是春季賞櫻勝地。
消壓塔是座巨大的圓筒形建物,於1991年啟用,分成兩截,地上高7公尺,地下深達23公尺,容量達11,400立方公尺,「主要功能為調節尖、離峰用水,並維持公館加壓站的穩定進水。」萬一輸水系統下游管線或加壓站水壓突然升高,便可透過消壓塔的溢流堰將水排放至新店溪,藉以減壓。
消壓塔的一側有石階供遊客登高覽勝,不過此刻入口被圍住,我就在景觀臺上眺望,料想少塔身這區區7公尺,對展望的影響不至於太大。
回到主線續行,沿右側一條鵝卵石階步道上行,拜先前軍事管制、少有開發之賜,沿途保存不少熱帶林相。
最高點有座四方石製涼亭,有人稱之為觀音亭,另有人穿鑿附會,說漢人初來這地區墾殖,常遭泰雅族原住民出草,所以在這座亭子裡懸一大鼓,一旦原住民來襲,便擊鼓示警,此區因此名為「鼓亭」,後來訛傳為「古亭」。根據學者考證,「鼓亭」之說並不可信。
亭旁有一巨大高壓電塔,我不想靠近,於是循原路折回至柏油路面,途中見到幾隻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路對面有間竹屋,不知用途為何。
續往前行,接木棧道,直上石階,徑旁幾片樹葉給蟲子蛀成鏤空蕾絲,很具藝術感,不過此時天氣甚熱,沒打算從事生態觀察。
沒幾分鐘就上到另一個山丘之頂,赫然見到兩間造型典雅、顏色卻十分怪異的房子,說是事務室與淨水井。
步上臺階,偌大的青青草地之下,正是深5公尺、容量達4,500噸的觀音山蓄水池,池身為混凝土建物。
前頭是事務室和配水井,但井被木籠給罩住。
轉身一瞧,眼前景象讓我想起貝聿銘在羅浮宮外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規模與精緻程度差很多就是了。
走下石階,前行一、二十步,即至觀音山蓄水池入口,此建物可也是建於1908年的古蹟。
前行數十步,右側的短坡上、枝幹間,若隱若現另一間雜品室,牆面已現斑駁,沒漆上令人哭笑不得的大紅漆。
續行,很快就走到底,立於木製平臺上,享受被綠樹環抱的感覺,而且一路行來,未見他人,十分清幽,花80元,在假日的鬧區裡獨享一整段生態步道,也算值回票價。
木製平臺前有條岔路上了封條,說是木棧道正在拆除,禁止通行。
既然別無他路可走,只好循原路退回。其實同一條路徑,方向不同,走起來的感覺也就不同,更何況回程時,下方傳來音樂聲,想是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正熱烈展開中。
返回主幹道,取右下行,經過環境教育中心。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