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旅遊日:2017/4/10
本日遊蹤:捷運圓山站→臨濟護國禪寺→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台北孔廟→保安宮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臺灣超商密度世界第二,有登記的寺廟數量還多過超商,遑論再加入未登記的,可謂人類文化史上一大奇葩。不管個人觀感如何,宗教活動是臺灣庶民生活與政治選舉的一部分,今天是農曆三月十四,保生大帝壽誕前夕,保安宮前日獻藝陣,夜放火獅,好為保生大帝暖壽。我對這類活動一向避之唯恐不及,今天倒要體驗看看,順道參訪日式佛寺──臨濟護國禪寺,以及非廟之廟──臺北孔廟,以做為對照。
舊大門外石柱正面刻著「禪臨濟宗根本道場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側面為「施主 臺北在住岐阜縣出身有志者樹之」,背面則是「昭和十乙亥年春三月 現董乾領代」,而昭和十年為1935年,歲次乙亥,推斷是來自岐阜縣的臺北住民在1935年捐款立柱。
另一側受鐵柵圈圍住的大石頭,在1918年本寺擴建時出土,經考證為二千至四千年前的原住民用來磨製石器的大砥石,具高度文物價值,獲臺灣總督府明令保護,1963年(歲次癸卯)寺內白聖長老題刻「無住生心」四字,料應取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想當年目不識丁的禪宗六祖惠能,一聽到這句即明心見性,頓然開悟,問題是雖然禪門宗風講究不立文字,卻偏要在這塊石頭刻上斗大的字。
進寺,經彌陀殿不入,直趨大雄寶殿,殿前無香爐,一對頭髮銀白的白人男女站在設有圍柵的殿門口往裡頭張望(後來有次遇上另一對年輕些的白人男女來拍照),究竟是甚麼樣的寺院能夠博得老外如此關注呢?此殿被認為具有仿宋式禪寺格局,是臺灣現存最大、最早的日據時代木構佛殿,屬臺北市定古蹟,其外觀素淨淡雅。
殿內一如外表,檜木梁柱大抵保留木頭原色,部分已現斑駁裂痕,雕飾簡樸,有江戶遺風,然而晚近加裝的吊燈及頂燈過於華麗。
主祀釋迦牟尼,而以觀世音、地藏王二位菩薩陪祀。
一側牆上的「臨濟栽松」、「無事貴人」、「宗風千古」三匾,是此殿修復完成之際,日本京都妙心寺與相國寺所贈,而該二寺也參與了此殿的修復工作。
殿外靠舊大門側,懸了一口鑄於1910年的銅鐘,鐘上有突起裝飾及佛像雕刻。
斗拱只刻著簡單雲紋,不像一般廟宇斗拱那樣極盡賣弄之能事。
基座石磚採用六角形,或謂這是自然界最堅固的結構。
另一側空空如也,並未與鐘相對應地懸鼓,其實鼓在殿內。
兩側山牆造型大致相同,皆有木雕「六葉」與「懸魚」裝飾。
屋脊尾端除了「鎮」字筒瓦與鬼瓦外,另有瓣狀雲紋筒瓦。
上層屋簷下方突出的尾垂木,也是日式佛寺建築的特色之一,兼具實用與美觀。
比「回頭是岸」門更舊的是日據時代留存至今的鐘樓山門,屋頂上的「二字三星紋」,據說是兒玉源太郎家族的家徽,本寺首任住持梅山玄秀藉以向總督大人聊表舉薦之恩,門內的腳踏車跟包括呼拉圈在內的雜物,則屬當今寺方的善巧方便,反正「門雖設而常關」,地方空著也是空著。
續上,右側一尊觀音像屈腿叉腰,閉目托腮,一派輕鬆自在,讓人生歡喜心。
折而向左,前方一尊日式地藏王菩薩雙手合十,表情莊嚴肅穆。
亭外林間有九尊佛像大致以涼亭為中心,呈半圓形環繞,這些是「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的一部分。
根據查詢到的資料,臨濟護國禪寺原存有第11至15、17、18、75及第78至80等十一尊,其餘散布於芝山岩、草山、竹子湖、北投各處,然而目前實際所見,依次為第78、13、18、75、16、11、80、79、12番佛菩薩,與記載略有出入,主要是多出第16番觀音寺千手觀世音菩薩,而無第14、15、17番。
走出臨濟護國禪寺舊大門,面前的花博圓山園區,其前身為圓山公園,乃日據時代開闢的臺灣第一座公園,如今當然面目全非,圓山動物園和兒童樂園早已搬遷。
(續中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