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藝陣紛呈賀保帝(中)

沿庫倫街西行,接上酒泉街,馬路對面的「萬仞宮牆」,是臺北孔廟最高的一堵牆,牆上大字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題於1969年,語出《論語.子張第十九》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周朝一仞約185公分,子貢所言及實際牆高,分明僅為數仞,哪來萬仞?這四字其實是明世宗時山東巡撫胡纘宗首題於曲阜孔廟,以表達對孔子的無上崇敬,清朝乾隆皇帝不甘寂寞,御筆親書同樣四字,硬是把胡的題匾換成自己的,幸好沒再加碼,改萬為億。
臺北孔廟坐北朝南,南面含萬仞宮牆在內的圍牆並未開設任何門,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入內得走偏門以示敬意,另一則是要等臺北出了個狀元郎時,將破牆作門,迎入科舉新貴參拜至聖先師,新莊文昌祠也有類似設計。
酒泉街與大龍街交叉口的人行道上有四尊猴雕,分別代表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
右轉大龍街,剛說「不得其門而入」,立刻得到現世報,今天是週一,孔廟公休,大門關著,這倒無妨,反正此行的重頭戲是觀看保安宮藝陣及施放火獅。
次年重訪孔廟,由西南側的黌門進入,而所謂黌門,即學校之意。
一進去,儒風廣場上擺了個臨時性的「魚躍龍門陣」,架子上垂掛宮燈,兩旁吊著祈願卡,板子寫上幾句吉祥話,似乎考生走過此陣後,就能一舉高中,甚至獨占鰲頭,如此怪力亂神,豈是孔門之學!
「魚躍龍門陣」旁的舞雩臺,名稱源自《論語.先進第二十五》曾皙所懷抱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是《論語》裡少數較具詩意的文句之一。「魚躍龍門陣」後方建物為明倫堂,內有紀念品中心、劇院、辦公室等設施。
禮門前擺了幾尊孔老夫子塑像,可愛歸可愛,卻有失莊重,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孔老夫子若有知,不氣昏了才怪。
禮門內為勤學廣場,左側是櫺星門,正前之門為義路,右側半月形池子是泮池,廣場水泥鋪面是2011年才鋪設的。
泮池後、萬仞宮牆內側照壁上彩繪的麒麟,既是仁獸,也表吉祥,四腳所踏的書卷、葫蘆、官印、如意,各自象徵知書達禮、福祿雙至、官運亨通、順心如意,怎覺得在在違反孔子的教化,不如改放弓箭(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浮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樹根(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木筏(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然而讀書人禮敬孔子,正如一般人禮敬神佛,無非是為了求得世俗利益,哪裡是欣慕教化、見賢思齊!
泮池上的拱橋名為泮橋,石欄杆做成竹節狀,意謂高風亮節,柱頭則雕成毛筆頭,代表振興文運。
廣場中央並立的兩株龍柏,是1962年蔣中正和陳誠親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猶未茁壯,尤其是蔣中正種的那棵還須靠木柱撐持,以維持不倒,這正說明沒事別亂鋪水泥,否則樹木根基不牢,難以茁壯自立。
相較之下,義路外的樹木蒼勁挺拔,蔚為成蔭。
東南角落三碑都立於二戰後,大致說明本廟重建歷程,但充滿政治語彙,要知歷史沿革,不如看臺北孔廟官網。臺北孔廟原址在今北一女一帶,峻工於1884年,1907年遭拆除,1927年開始重建,由當時頗富盛名的泉州匠師王益順主持,1930年大成殿、崇聖祠、儀門及東西二廡均告成,當年恢復祭孔大典,但因經費拮据,直至1939年才全部峻工,由於王益順先已過世,後期工程改由臺灣本地匠師接手,1956年國民政府在大成殿西側增建了明倫堂。
臺北孔廟有兩個出入口,除了西南的黌門外,另有東南的泮宮(本意為諸侯設立的學校),但泮宮外緊臨民宅,還不時可見到晾曬的衣物,平常也就關閉不用。
往北還有所謂詩經庭園和詩經牆,覺得沒多大意思,又是浪費錢的一個例證,真要讀《詩經》,不如看書來得明晰輕鬆,而且植物園裡有詩經植物來對照詩句,符合孔子所說的讀《詩經》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取義路走回勵學廣場,櫺星門中間三門一向關閉,原要等待臺北出狀元,這希望當然是落空了,不過祭孔大典時會開啟。門上各有108顆門釘,具體意義不明,可能跟梁山泊嘯聚108條好漢的原由一樣,為36天罡與72地煞的總和,但此為道教說法。此外,柱子皆無楹聯,表示不敢在孔老夫子面前賣弄文章,這其實是多慮,孔子曾自言不如老農、不如老圃,作對聯如此小道,他老人家還不屑為之,也就作不過後世文人了。
入櫺星門,左右兩側集了些《論語》章句,製作成類似西藏經輪一樣可以撥轉經柱,不知效用是否相同。
櫺星門內空地稱為弘文園,兩塊草地上各放「大道之行」與「天下為公」字板,2015年來時則遍植小樹,也就是說這幾年把樹刨了,將地剷平,再搞這兩句上去。
儀門東側為弘道祠,以「表彰對大臺北地區之教育、文化卓具貢獻,且逝世50年以上者」,首位入祀的大龍峒的陳維英逝於1869年,生平非但中過舉,還被推舉為方正孝廉,更重要的是畢生奉獻教育,弘揚儒學。
祠旁牆柱上的交趾陶還算精美,進入儀門前,一旁有執畫戟、握磬牌武將的交趾陶,及中庸的刻文,而「戟磬」與「吉慶」諧音,另一側的武將則舉令旗、提圓球,表示「祈求」,求些甚麼呢?自然是功名富貴,肯定不會是成仁取義。
跨進又稱大成門的儀門,眼前即是大成殿,此名稱來自亡國之君宋徽宗,他稱頌孔子為「集先聖先賢之大成」。
屋脊兩端各有一根立於鰲魚上、有蟠龍纏繞的通天筒,象徵孔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據說南宋朱熹率先於福建泉州孔廟立筒,其後在閩南相沿成風。
屋脊規帶上的神獸改為七十二隻猛禽,代表孔子有教無類,收了些鳥學生,著名的有七十二,當然也不乏麒麟,數量卻是寥寥無幾。
先進到東廡,其內供奉四十位先賢、三十七位先儒的神位,分別是孔子的傑出弟子和歷代弘揚儒學卓有成就者。
東廡之後為孔子學堂,其內以圖文影片介紹孔子生平與學說思想。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孔子算得上了不起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但其思想對於亟欲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的諸侯來說,沒甚麼實際用處,但對於大一統王朝而言,卻是絕佳的統治工具,只須稍加扭曲,程度略大於現今的刁民、訟棍、法官曲解法律條文即可,後世竟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的離譜言論,還栽贓給儒家,真是「天厭之!天厭之!」
進到大成殿內,正有考生拿著准考證跪求孔子牌位。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倒要說:「古之學子求己,今之學子求人。」莫說孔子不懂現今考試學科內容,即便懂得,肯定不會認同考生這種行為。話說回來,補教業者跟旅遊業者倒是不妨拜拜孔子,因其家教班生意興隆,還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
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神位」,兩側陪祀所謂「四配十二哲」的神位。「四配」指的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孔子孫子,曾參弟子)、亞聖孟軻。「十二哲」包括冉耕(子耕)、宰予(子我)、冉求(子求)、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閔損(子騫)、冉雍(子雍)、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有),除了朱熹外,皆是孔子弟子。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云:「未知生,焉知死。」為政者立身端正,行事公平,常把人民實際需要置於最高優先,遠比祭孔更符合儒家精神。實際上從古至今,政客一直把儒家學說用為御下愚民的工具,也就刻意把孔子及其弟子神聖化了。
「大成至聖先師神位」上的「有教無類」與「道貫德明」二匾,分別是蔣中正所書及馬英九所贈。藻井四個角落各有一隻蝙蝠,代表「賜福」,雖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凡夫俗子免不了要討個吉祥。順便一提,孔曰:「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嘗無誨焉。」孟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來孔子的觀念比較符合目前滿街盡是大學生的教育理念。
大成殿除正面當中一對柱子雕飾蟠龍外,其餘皆無紋飾,用的石材是泉州白石。
丹墀下的龍雕,技法精湛。
後殿崇聖祠裡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神位,兩側陪祀孔子兄長、四配之父與先賢先儒之父的神位,不過參觀時後殿正在整修,崇聖祠裡的牌位暫厝於西廂的「六藝之數」的展間。
鄰室展示主題為「六藝之書」,介紹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流變,也有字帖供遊客臨摹。
另有「六藝之射」、「六藝之御」的展示,而「六藝之禮樂」的展間未開放,「六藝之數」的展間暫時改為崇聖祠。
 與東廡相對的西廡,奉祀三十九位先賢與三十八位先儒的神位。每次逛寺廟總覺得滿天神佛,弄得眼花繚亂,頭昏腦脹,沒想到孔廟裡的神位更多。
週日上午來,有南管及雅樂舞表演,不妨看看。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