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臺大醫院站→臺北賓館→二二八和平公園→總統府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博愛特區可謂臺灣的紫禁城,但隨著威權日趨退散,其神祕面紗也逐漸卸下,1995年總統府首度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而更加魅惑人的臺北賓館,則自2006年起對世人展現其綽約豐姿(參觀須注意開放時間與規範)。先前參觀過臺北賓館幾回,今日除了舊地重遊外,也要一探總統府。
出捷運臺大醫院站2號出口,先往左前方去看一眼臺大醫院舊館,以熱熱眼球,這可是棟完建於1921年的市定古蹟,亦屬臺大十二景之一。某回農曆過年前夕因公進院(非入院),驚見裡頭人潮洶湧,還以為有甚麼「打一針送一針」的年終特惠活動。全世界大概只有臺灣人會把醫院當成休閒、社交場所,而且醫院裡經常舉辦健康講座,為了吸引民眾參與,多會提供免費點心及贈品,於是衍生出為數不少的「專業聽眾」,多是無所事事的長者,堪稱人間一奇。2020年由於肺炎疫情,這樣的特異景觀便消失了。
反身穿越公園路及二二八和平公園,到博愛路上總統府後側門一看,竟已大排長龍,而每導覽梯次放入的人數有限,我因不想久等,更不願進去人擠人,決定先參觀凱達格蘭大道1號的臺北賓館。這是第三次來了,心想門衛若能身著大禮服迎賓,氣氛將更加隆重,或者遊客也穿得正式些,宛如要參加一場冠蓋雲集、衣香鬢影的社交場合,人景交融,參觀者也成為被觀賞對象,會更具參與感。
一碑說明:「台北賓館前身為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官邸,於1901年完工,為當時最高級社交場所。……1950年更名為『台北賓館』,作為招待外賓或舉辦國慶酒會等大型活動之用,199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基地總面積33,947平方公尺,主屋建坪3,465平方公尺,為巴洛克式建築。四周庭園圍繞,南側為對稱幾何圖形的巴洛克式庭園,據考證為台灣建築史上第一個引進歐洲風格的庭園。北側則為日式迴遊庭園,以『心』字池為中心……」
以上文字概略闡述了臺北賓館的歷史和特色,及其在臺灣政治史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意義,一言以蔽之,臺北賓館是日據時期臺灣最華麗典雅的建築,就這樣,沒有「之一」。其建構的主要目的為「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要用以懾服殖民地人民,豎立統治權威。此外,雖然當時日本戮力向西方學習,但國內仍擁有極強大的傳統勢力,一干新派建築師們於是將臺灣當成具日本風味的歐式建築設計實驗場。臺北賓館部分建材取自拆除的臺北城牆,部分從歐洲進口,部分產於日本本土,有些裝飾則從當時蓋好不久的大天后宮移來。
左前方即是主屋,別忙著進去,先到屋前的巴洛克式庭園瞧瞧。庭園步道鋪著鵝卵石,其實並不好走,據說如此除了排水性較佳外,也可預防刺客。順便一提,初次前來者不妨參加導覽,但導覽員所述不宜盡信,這並非導覽員本身的問題,而是資料錯雜,莫衷一是。
主屋坐北朝南,在巴洛克式庭園裡隔著噴水池北望主屋,果真氣勢不凡。此官邸是由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耗資甚鉅,引發日本國內強烈抨擊,落成十多年後,不耐臺灣潮濕氣候,蟲蛀嚴重,且要提供給來訪皇室成員及其隨從寓居,特別是1923年的皇太子裕仁,並接待貴賓、仕紳,空間不敷使用,因此大肆擴增改建,由總督府營繕課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主刀,建築風格從文藝復興丕變為巴洛克(其實是採折衷主義,說白了就是大雜燴),同樣所費不貲。
屋頂形式與撫臺街洋樓一樣,也屬繁複的馬薩頂式,規模卻不可相提並論。
屋頂兩側開得有圓形的牛眼窗。
希臘風格山牆和巴洛克式雕飾精緻美觀,正中是臺灣總督府的「台」字標誌,其兩旁花草紋已顯現斑駁痕跡。
由東南角仰瞻主屋,三樓的小小「涼場」(露臺)原是供總督一家人遠眺街景之用,後來成為來訪皇族觀賞遊行隊伍並接受臣民致意之處。「日出東南隅,照他總督樓」,在還無高樓大廈的年代裡,這兒應當也是觀看日出的理想場所吧!此外,細心的讀者應可看出,東南角與西南角並不對稱,另一端並無涼場,而是個圓頂,大概是要稍減西曬炎威。
即使到了屋後,山牆與柱頭上的雕飾依舊一絲不苟,然而已出現裂縫。
兩隻石獅移自遭拆毀的大天后宮,原該護衛天上聖母的神獸,竟淪為日本總督一家人觀賞的玩意兒,然而時代大不同了,只要遊客心生歡喜,也不枉當年匠師費心雕琢。
幾隻高貴優雅的黑天鵝悠游池中,撥弄清波,有時曲項向天,有時垂頸入水,十分搶鏡。次年重遊時,發現兩隻灰色絨毛尚未脫盡的雛鵝。
臺北賓館雖是日據時代的臺灣總督官邸,但有人認為,主屋是皇室成員居住的「御泊所」與招待貴賓的「洋館」,總督為了避免跟皇太子同住一屋而獲罪,或者僅因住不慣洋房,於是搬遷出來。位於西北首、稱為「和館」的日式平房,為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所造,而裕仁太子正是受他邀請才訪臺的,可能自他而起的歷任總督都寓居和館。不過這點並無一致看法,也許總督平常仍住洋館,當皇室成員來訪之際或心血來潮之時,才暫居這棟日式平房。和館的主建材為檜木,我幾次來訪都未開放參觀,連庭院都不許進入。
轉身面向大門,舉步邁入。
洋館內部一共貼了約80萬片2公分見方的金箔,可說是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玄關與川堂即足令人目眩神馳,白牆所塗灰泥更是禮聘日本匠師專程前來調製的,其技法幾已失傳,修復時煞費苦心。
地上鋪著紅地毯,未被遮蔽的部分,地板顏色暗沉而流露滄桑古意,迥異於北側迴廊地板的光可鑑人。
尤其是遠從法國來臺的水晶吊燈,年紀比賓館還高。
上到二樓廣間,正前方一扇彩繪玻璃窗來自英國,為目前館內僅存。
不過從今年起接連來了幾次,該處都改放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的一個裝飾櫃,櫃身上方四個角落雕有展翅之鶴,四個平面分別是巖島神社、富士山、嵐山渡月橋與日光神橋的浮雕,因側面開啟,只看到其中兩面。
比較奇特的是內部上方彩繪了78隻禽鳥,透過下面的鏡子反射欣賞,至於為何是這個數量、觀賞要如此間接,以及櫃子的具體用途,皆費人疑猜,不過本遊記的上篇用了78張照片,原因倒是很明顯。
天花板的吊燈和線腳裝飾頗具觀賞性。
進入賓館內最大會客場所的大客廳,其東西兩側的擺設呈鏡像對稱。
門楣上各有一個泥塑梅花鹿頭,加上多處的花草、水果圖案雕飾,既表達重視臺灣特有物種,也寓含「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政策,不過這政策後來還是打破了。
出大客廳後左轉(往東),穿過總督夫人的化妝間,較值得注意的是壁爐,館內共有17座,形態各異,都很美觀,用料相當講究,有些甚至貼有從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磁磚。
下一個房間為第一寢室,同樣原也供總督夫人使用,目前以圖文展示總督官邸的變遷與功能。
樓梯間有座簡陋的螺旋鐵梯通往三樓涼場,當年裕仁太子即步此旋梯上樓,接受臣民歡呼擁戴。此梯顛覆了我原先對涼場的浪漫想像,據說涼場本無作用,裕仁起意要上去,主其事者臨時差人從軍艦上拆了座螺旋鐵梯來架設。
原稱第二居間的第二起居室,原為總督的臥室,後來成為日本皇室成員的起居間。
緊鄰第二起居室的書齋,懸掛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明石原二郎總督書畫複製品,這二位皆葬身臺灣。書齋內的壁爐仍保有木製前擋,其餘大多已經朽壞。
再往前即大客廳,通道門關著,倒轉回廣間,走往西廂,進入原名婦人客室的女賓客室,此為女主人接待女賓的地方。
第二寢室原為會客室,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臺灣神社落成時,其王妃來臺即下榻該室,自此改為女賓寢室,壁爐因是加設的,框架用的是木頭而非大理石。第二寢室目前展出的家具是袁世凱擔任駐韓商務委員時購置的,1992年與韓國斷交後才運來臺灣。
至此二樓差不多逛完了,經由廣間主樓梯回到一樓。一樓東廂主要是辦公區,首先經過應接室,也就是訪客等待的地方。
東廂會客室原是總督舉行會議的場所,如今則供總統接見國賓。
門楣上的梅花圖案是國民政府來後所改,原為菊花徽飾。
穿過川堂至第二客室,格局及擺設大致同於第一客室,但左前方多了扇落地窗。
下一個房間人群聚集,探頭探腦,那是原名大食堂的西廂宴會廳,也正是中日和約簽署處,在開放民眾參觀時會播放賓館簡介影片,建議頭一次來訪最好能夠靜下心觀賞。
影片播完,電燈亮起,赫然發現這裡的壁爐也是木製。
臺北賓館參觀行程於焉告終,穿過長長的紅毯甬道,臨去前回眸一瞥,心裡說不出究竟是何滋味。
(續中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