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是和是戰哄兒戲(下)

        接著經過龍崗步道入口,去登海拔僅163公尺的槓子寮山,該高度的大部分早已完成了,只剩下區區數十公尺,片刻即登頂。山徑並不難走,但也不算老少咸宜,大概較少人攀登,有那麼一點點劈荊斬棘的況味,三人用登山杖撥草前進。山頂視野受到草木遮蔽,展望反而遠遠不及砲臺。
        拍照後隨即下撤,返回龍崗步道口,此處有座涼亭,可眺望和平島東半部及社寮橋。
三人循龍崗步道悠悠哉哉下至海洋大學吃午飯,一路上儘顧著聊天,竟忘了拍照。次年重遊時留上了心,步下一小段石階,左轉平路,仰望形似饅頭的槓子寮山。
步道隨即分為左右雙向,記得上回取左,一路順利,卻無甚麼特別值得注意處,這回取右,覺得林蔭濃密得多。
 
途中遭遇幾個岔路,按照白色箭頭指示全都取右,第二個岔路口有指標顯示右行是前往射箭場,將信將疑──海洋大學學生射甚麼箭,應該練習射魚叉才對嘛!
前行不久,可見基隆嶼、和平島,甚至是協和火力發電廠煙囪。
遇通向男一舍的岔路不取,續朝射箭場前進,屢見蝴蝶比翼雙飛,「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兩岸蝴蝶歡愛期大不相同。此外據說初夏夜裡還有螢火蟲可賞。
步道終點果然有座稍嫌簡陋的射箭場。
此為閒話,按下不表,再說初次前來,在海大夢泉商場裡用餐,第二次同樣到裡頭小憩,補充能量。
食罷穿越海大校園。海大圖書館不如臺大新總圖堂皇氣派,外表也有些髒汙了,不過空中廊道的設計還挺有趣,廊道裡設有桌椅,沒上去看,不知有無餐飲服務。
海大門口的裝置藝術,呈現出海洋意象。臺灣是個海島,但政權長期受到陸權觀念極重者把持,多少承繼了明清的海禁思想,如今各級政府一方面在岸邊大肆構築水泥長城,另方面消極放任或積極投入海洋汙染,破壞海洋生態,耗竭海洋資源,殊為可惜。
離開海大,循北寧路(即基金公路、北部濱海公路)西行,右轉正濱路,跨越和平橋,進入和平島,直驅所謂海角樂園,目前可免費入園(後來恢復收費,全票為60元)。
和平島舊稱社寮,因屬要塞重地,在二二八事件期間遭到軍隊強力掃蕩,民眾死難甚慘,事後改名,以祈求族群間和平相處。我上次來,已屬童年往事,唯見無敵海景,根本沒有眼前這些人為設施。
         右側深灣中有一小嶼,雖無橋通至,仍有人為建物遺存。
         轉頭望向東北,前頭正在施工,若循之字形步道至對岸,應可沿著海岸走到島東的社寮東砲臺,否則得兜一大圈,不過這得留待日後。
        左前方的琉球漁民慰靈碑在201112月揭幕,以紀念臺日民眾交流事蹟。二十世紀初,琉球人遷居基隆一帶,形成一個數百人的聚落,並將射魚及修補船隻的技術傳授給基隆居民,銅像主人翁就是移居基隆的琉球漁民內間長三,而基隆居民不但善待琉球移民,還陸續收葬琉球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原住民的遺體,同祀於和平島上的萬善公廟,當今琉球人為表達感謝,響應基隆人許光輝的立碑提議。
         紀念碑後的景觀遠望雖美,近處海水卻骯髒汙濁,教人不忍逼視。
         走進環山步道,隨即欣賞到千疊敷和萬人堆的地質景觀。所謂「千疊敷」,意為「鋪著千張榻榻米」,是日本人用來形容宛如一塊塊平整豆腐的海蝕地形,而「萬人堆」則是指好似許多顆人頭堆聚的蕈狀石。
         走往崖末涼亭,左側逼仄的峽谷景觀教人驚心動魄,先前所見的蕈狀石堆像是一群俯首膜拜的平民百姓,這裡的則彷彿兩列昂然挺立的虎賁衛士。
卻顧所來徑,依稀可見到「蕃字洞」,據說洞內曾發現荷蘭文字,不過歷經多年風侵海蝕,早已泯滅,但有遊客惡作劇,用西方文字胡亂塗鴉。
目前這一帶不准進入,我也無從再追尋童年時的足跡。
從涼亭內北望基隆嶼,跟上午在槓子寮所見的感覺又不相同,當時它只不過是舞臺遙遠角落的配角,如今則是目光聚集的焦點。
西側的海岸線怪石崢嶸,奇岩嶙峋,南側斷崖百仞,垂直壁立。
 
走回環山步道,還顧涼亭,景色著實壯麗。
下方岩石造形各異,讓人得以馳騁想像力,但人言言殊,例如著名的「犀牛望月」,在我看來,更像是「蝸牛盼殼」,另一塊則是「祈禱的熊掌」,至於祈禱甚麼,想必是「別吃我」。
         再過去又見到海蝕平臺地形,以及如影隨形的協和電廠。
        話說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在此島上建造城堡,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意為「聖救主」),歷經十多年才完成,卻在1642年給荷蘭軍隊以重砲轟毀,僅餘西邊的稜堡,荷蘭人修復後,命名為北荷蘭城。1664年荷蘭人遭明鄭軍驅離南臺灣,北上來此,擴建北荷蘭城,四年後不堪明鄭軍攻打,炸城棄守。因有這個歷史典故,所以遊客中心仿照聖薩爾瓦多城的樣式建造,規模當然小得多,也無原本城堡的肅然莊重感。西班牙、荷蘭人曾殖民臺灣,臺灣對於該兩國人來說,應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例如自2011年起,中研院與西班牙的考古團隊即在和平島進行探勘,2016年在臺船停車場的西班牙修道院遺址,找到四具近四百年的歐洲人遺骸,或許可藉由尋訪其後人來行銷臺灣。
         回首歷史,臨去秋波,再給海蝕地形和基隆嶼一個特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