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經過龍崗步道入口,去登海拔僅163公尺的槓子寮山,該高度的大部分早已完成了,只剩下區區數十公尺,片刻即登頂。山徑並不難走,但也不算老少咸宜,大概較少人攀登,有那麼一點點劈荊斬棘的況味,三人用登山杖撥草前進。山頂視野受到草木遮蔽,展望反而遠遠不及砲臺。
拍照後隨即下撤,返回龍崗步道口,此處有座涼亭,可眺望和平島東半部及社寮橋。
三人循龍崗步道悠悠哉哉下至海洋大學吃午飯,一路上儘顧著聊天,竟忘了拍照。次年重遊時留上了心,步下一小段石階,左轉平路,仰望形似饅頭的槓子寮山。
步道隨即分為左右雙向,記得上回取左,一路順利,卻無甚麼特別值得注意處,這回取右,覺得林蔭濃密得多。
途中遭遇幾個岔路,按照白色箭頭指示全都取右,第二個岔路口有指標顯示右行是前往射箭場,將信將疑──海洋大學學生射甚麼箭,應該練習射魚叉才對嘛!
步道終點果然有座稍嫌簡陋的射箭場。
海大門口的裝置藝術,呈現出海洋意象。臺灣是個海島,但政權長期受到陸權觀念極重者把持,多少承繼了明清的海禁思想,如今各級政府一方面在岸邊大肆構築水泥長城,另方面消極放任或積極投入海洋汙染,破壞海洋生態,耗竭海洋資源,殊為可惜。
左前方的琉球漁民慰靈碑在2011年12月揭幕,以紀念臺日民眾交流事蹟。二十世紀初,琉球人遷居基隆一帶,形成一個數百人的聚落,並將射魚及修補船隻的技術傳授給基隆居民,銅像主人翁就是移居基隆的琉球漁民內間長三,而基隆居民不但善待琉球移民,還陸續收葬琉球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原住民的遺體,同祀於和平島上的萬善公廟,當今琉球人為表達感謝,響應基隆人許光輝的立碑提議。
話說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在此島上建造城堡,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意為「聖救主」),歷經十多年才完成,卻在1642年給荷蘭軍隊以重砲轟毀,僅餘西邊的稜堡,荷蘭人修復後,命名為北荷蘭城。1664年荷蘭人遭明鄭軍驅離南臺灣,北上來此,擴建北荷蘭城,四年後不堪明鄭軍攻打,炸城棄守。因有這個歷史典故,所以遊客中心仿照聖薩爾瓦多城的樣式建造,規模當然小得多,也無原本城堡的肅然莊重感。西班牙、荷蘭人曾殖民臺灣,臺灣對於該兩國人來說,應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例如自2011年起,中研院與西班牙的考古團隊即在和平島進行探勘,2016年在臺船停車場的西班牙修道院遺址,找到四具近四百年的歐洲人遺骸,或許可藉由尋訪其後人來行銷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