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大龍峒保生文化祭、大稻埕霞海城隍文化祭、艋舺青山祭合為臺北三大祭典,而農曆三月十五、五月十四、十月二十三各為保生大帝、霞海城隍、靈安尊王的誕辰(前二是泉州同安的保護神,後一是泉州惠安的神明),誕辰前一日的神明踩街遶境、各宮廟代表參拜以及民俗藝陣,將祭典推上高潮。話說2017年保生大帝誕辰前夕下午將近三點,我沿大龍街走往哈密街,沿途販賣吃食的攤販不少,也有幾支隊伍準備登場獻藝。
保安宮前的哈密街上,兩側觀眾擠得水洩不通,其中好一些是重裝上陣的攝影愛好者,我近兩年瘦身卓然有成,恰恰嵌進一個忽然出現的空隙,卻已錯過開場的儀隊表演。此刻臺中沙鹿慶安宮保生大帝神將團到訪,神轎遵照三進三退之禮,入保安宮內進行一場保生大帝與保生大帝的見面會。
與慶安宮神將團同來的清水三元宮風雲館醒獅團,由幾個少年擔綱,先後表演擊鼓與祥獅獻瑞,其中一位看起來像是小學生,個頭雖小,架勢卻有模有樣,毫不遜於其他人。
穿插於醒獅團兩項表演之間的跳鼓陣,融入了陣頭、特技與舞蹈,是日漸式微的民間技藝,來自臺南關廟的龜洞飛鷹跳鼓陣成立於1965年,曾獲薪傳獎,成員多為當地女子,不過也有男子加入一同扭腰擺臀,他下腰的身段同樣柔軟如綿。這一團最愛表演電影《大法師》的招牌動作,也就是身體後仰,用手掌、腳掌貼地走路。
鬧騰一陣,慶安宮保生大帝神轎率眾離去。
接著玉成國小龍獅隊表演擊鼓跟舞龍舞獅,表演過程中,一個觀眾為了拍照,竟然非常無禮地要求表演者讓到一旁去。
龍安國小幾個團員頗具舞蹈基礎,梳起沖天髻,一身飄飄白衣,好似武當道士,耍起獵獵旗幟,動感美感兼具。
忽然眼睛一亮,臺南東方藝術團由身段窈窕的妙齡女子扮演道士、乩童與八家將。
表演分為起乩、鎮邪、過火三個段落,團員個個具備專業舞蹈技巧,橋段與動作也經過精心設計,雖然稍欠陽剛猛勁,也不像真實乩童把自己砍得鮮血淋漓那般驚心動魄,卻別具陰柔嫵媚魅力,更將傳統民俗轉換為表演藝術,可觀賞性頗高,教首度來看廟會活動的我有些意外。
下個節目為雨聲國小的太鼓表演,小朋友敲打得十分賣力。
臺灣戲曲學院學生表演的雜技、耍大旗,雖屬老套,但娛樂性相當高,配合節奏輕快的音樂,在廟會活動中很能炒熱氣氛。
關渡國中的表演項目又是擊鼓舞獅,並非表演得不好,實在是同樣的戲碼多了點,主辦單位應該進行篩選協調。
臺灣戲曲學院畢竟是專業,醒獅表演的技巧與難度比其他團高出許多,而公母獅你儂我儂之際有人飛竄亂入的畫面引人發噱。
東方藝術團再次上場,這回的戲碼是部落風情,以舞蹈表現原住民豐年祭、狩獵及歡慶的場景。
來自日本北海道札幌的吉祥藝能萬福火男舞蹈團,團員多為上了年紀的長者,劇碼有二,先是戴著面具表演九州的火男夏日祭,再就是穿得彷彿包裝過度的御飯糰一般翩翩起舞,雖無任何高難度動作,但搭配有趣的裝扮、滑稽的動作和民族風濃烈的音樂,娛樂性頗高,同時也宣揚了日本文化。日本人擅包裝,西方人擅鋪陳,臺灣人可能自信心不足,偏好模仿,電視節目一度充斥模仿秀。
臺灣戲曲學院第三度上場,這次表演疊羅漢特技,又是熱鬧滾滾,動感十足。
日已西斜,廟埕漸暗,本年度保生文化祭的藝陣表演,就在松山工農打擊樂團與東京陶笛交響樂團的音樂聲中畫下句點,也留下餘韻。
去大龍商圈轉轉並且覓食,等待本日活動的壓軸最高潮。七點不到,回至保安宮前,已幾無立足之地,勉強在角落覓得落腳處,就別奢望架起腳架了。廟埕中一隻巨大紙紮獅子,靜待浴火的命運,雙眼上視,滿臉無語問蒼天的神情。
此處位於松山機場起降飛機的航道下,主辦單位須跟機場航管保持連繫,以便在航班間的空檔燃放沖天蜂炮,一旦燃放,勢不可擋,煞時嘯聲連綿,煙霧迷漫,紙獅隨即化成熊熊烈焰,場景相當震撼。
最後燃放瀑布式的焰火。由於只能在無數人頭、相機、手機的空隙中攝影,更無法架腳架,畫面慘不忍睹,現場要壯觀鮮麗許多。
次年的農曆三月十四日,保安宮要舉辦睽違三年的踩街遶境活動,先前因失火燒毀一些用具而停辦。當天我刻意比前一年提早兩個多小時到保安宮前卡位,等待進場的花車綿延至承德路口。
神像若非在路邊排排坐,便是在路上趴趴走。
大龍街上滿是準備參拜的車輛,保安宮廟埕人山人海,還有些人爬到高處,盛況超過去年。我如獲神助,才因苦無落腳處而在興嘆,木製看臺上的人潮忽然往前移了移,空出位置來,我立刻躍上,其餘空缺立即被他人填滿。
活動隨即展開,但與去年大異其趣,參拜的隊伍非常多,不少是坐在車上,而表演項目高度重複,遠不如站在我旁邊貌似聖誕老公公的外籍人士有趣。
今年藝陣熱鬧有餘,可看性不足,我不禁大失所望,去年兩大亮點團體──東方藝術團與臺灣戲曲學院雖有參加,卻只是驚鴻一瞥,意思意思一下。去年連站三個小時不覺得疲累,今年才站兩個小時就不堪負荷,趁右側有人離開,跟著跳下看臺,轉去孔廟蹓躂,過幾天重回保安宮看建物。
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並稱臺北三大廟門的大龍峒保安宮,始創於1742年,當時此地漢人甚少,不過是間木造小庵,從十九世紀起隨著漢人大量湧入,迭經改建擴展,逐漸發展成現今規模,列為臺北市定古蹟(後來晉身為國定古蹟),最受人稱道的,除了延續近兩個月的保生文化祭諸多宗教、藝文、義診等活動外,便是古蹟修復時儘量維持舊觀,因此在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東廂陪祀天上聖母媽祖。
牆上的竹節窗多設於大正七年,也就是1918年,從那之前一年起,保安宮歷經大規模的翻修改建。
宮內主祀的自然是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相傳本尊是北宋閩南人吳夲(音ㄊㄠ)。他年少時因家貧負擔不起醫藥費,父母相繼病逝,由是立志學醫濟世,又跟方士修習道法,五十八歲時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而墜崖身亡,民眾得知後,感念其仁義,建祠塑像祭拜之,後來演變成為泉州同安的保護神,其信仰隨著同安人移民海外而流布拓展,1742年因本地瘴癘患重,從同安慈濟宮分靈來此供奉。
正殿兩側與後方壁畫出自臺南名家潘麗水手筆,完成於1973年,落款不盡相同。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裡,廟宇、戲劇跟說書就扮演起對普羅大眾的教化和教育功能。
正殿後面地上的一口鐘鑄於1919年,已出現裂痕,幾年前來逛保安宮,該鐘就已放置在這裡了。
後殿之後是新蓋的四層樓,二樓設有圖書館,也展示宗教藝品。
在二樓陽臺,適合觀賞屋頂裝飾,但最好運用望遠鏡。
三樓是大雄寶殿,另有藝文教室和會議室。
再上一層樓,好俯瞰保安宮全景,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內,如此規模算是大的。
這時目擊到麻雀叼蟲與鴿棲龍尾。
下樓回到前殿,西廂陪祀註生娘娘,與東廂的天上聖母相對。
從虎邊出宮,就讓牆壁上的虎雕,為參觀保安宮行程下個句點。本行程正好參訪釋、儒、道三教在臺北市內的代表性古蹟,搭配活動,其實挺有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