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總統總督過眼雲(下)

中午時分,參觀總統府的人潮出現小小空檔,沒多少人在排隊,我欣然走進,經檢查身分證和所攜物品後,通過金屬探測門,到樹蔭下匯入為數不多的參觀者中跟導覽員閒扯,不過當時忘了拍照,用的是次年所攝照片,情況相仿。
利用等待的短暫空檔,打量紅白相間的總統府磚樓北側。
幾分鐘後,零零落落的烏合之眾,散散漫漫地走向正門口,移動過程中,朝右見到修長的椰子樹和荷槍警戒的憲兵(次年換了新裝束),中央塔樓從樹影空隙中露了出來,塔頂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迎風招展。
到正門口立定東望,右前方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對總統府虎視耽耽,左前方臺大醫院建築群向府內高官發出召喚,正前方的101大樓興建於臺灣經濟達於巔峰之際,2004年底落成後,臺灣經濟即每況愈下。我這是頭一回從圍欄內看凱達格蘭大道,這條應屬全臺曝光率最高的道路,還真是空闊,也充滿故事。讀高中時某年國慶典禮,非自願地戴著滑稽的傘帽,在馬路中央挺立了整整一上午,成為某個圖案或文字的一個小點,後來偶爾前來觀看示威活動,原要展現四海歡騰、萬民擁戴的空間,反而成為民眾向最高領導發洩怨氣的管道。
轉身面對總統府主建築,跟在兩個穿著短褲的妙齡女子身後,舉步邁向臺灣名義上的權力中樞。
中華民國總統府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設計採公開競圖方式,結果一等獎從缺,由設計臺灣總督官邸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根據獲得二等獎的長野宇平治的作品修改完成,1912年起造,1919年峻工,二戰時遭美軍炸毀部分,1946年著手修復,並定名為介壽館,以慶賀蔣介石六十大壽,館前道路則稱介壽路,陳水扁入主後都改名了。
今天是一個月一次的大開放日,參觀內部非但無須預約,還可從大門進入,其他時候則不然。車寄除了憲兵站崗外,另有專人迎賓,在威權時代,平民百姓若非社會賢達或富商大賈,怎可能大搖大擺地從正門走進總統府呢,何況穿得一身輕便!因此踏入的瞬間,心湖還是輕泛起漣漪。
以白色為基調的挑高大廳顯得典雅氣派,其實原本極為富麗堂皇,但先是遭受戰火摧殘,其後不敵歲月銷磨,目前所見是1978年大整修後的簡潔素淨版。
穹頂離地逾十六公尺,導覽員稱換燈管得從外頭垂吊人員。
正前方是孫文半身銅像與國徽,在陳水扁任內,該處放置盆景。馬英九上臺後,把被陳水扁移走的孫文銅像搬了回來(蔣介石銅像則未復位),並將此廳由敞廳改稱為中山廳。從陳水扁上任起,廳內未再懸掛歷任總統肖像照,這倒是個明智之舉,起到視覺淨化效果。
走紅地毯往右上到二樓回望,發現下一梯次參觀者已陸陸續續進來了,也看到中山廳的牌匾。
走廊有藝品展示,但無暇細賞。
隨導覽員進入舉辦慶典、國宴、茶會、音樂會、府內員工集會、大型記者會的大禮堂,馬英九卸任前命名為經國廳,引發爭議,他在那之前還用中山、銘傳、渭水為另外三廳取名,這碼子事得耗費人力、公帑來製作、懸掛牌匾,未免無謂,不過卻是陳水扁開此風氣(拍蔣介石馬屁的介壽堂除外),他將府內三個廳室分別命名為晴廳、綠廳、虹廳,由此可知臺灣元首除了吃喝及作秀外,究竟在忙些甚麼。
晴廳、綠廳這次未開放參觀,而虹廳跟經國廳僅隔著走道,此時裡頭放置一張大圓桌,桌旁擺了十八張椅子,看似要宴客或剛宴過客。
虹廳除了宴客外,也充作小型記者會場地,次年來時,就擺出這樣的陣仗。門口設阻,沒能進去看牆上畫作出自哪位名家手筆,後經查詢得悉,左側的「天佑花蓮」與右側的「國鳥駕到」皆為林惺嶽所繪,國鳥指的是藍鵲。
通過八角樓時抬頭仰視,果見八角形格局。
續行,望見窗外的中央塔樓。
大白天裡,通往垃圾間的長長迴廊空無一人,顯得闃寂陰森。這塊建地原是陳姓與林姓家族的宗祠跟墓地,二戰末期遭空襲炸死了不少人,日本投降後,一些日本官兵在府內切腹,2012年有個站哨憲兵舉槍自盡……不過真正可怕的是冥頑不靈的人,而非流連不去的魂。
下至一樓北翼,走廊牆柱上看板概括介紹展覽資訊,包含「建構」、「日常」、「時代」、「聲音」、「想像」、「味道」、「我在」等七項常展,以及「屹立不搖」、「硬頸時代」等兩項特展,其中幾項莫測高深,中英文標題兜不起來,不過可大致看出總統府主建物呈「日」字形,而隔出南苑、北苑兩個中庭花園。
頭一個主題「建構」(The Architecture & Design)的展示室有二,首先是用圖文介紹總統府起造、整修的歷程,並藉著投影來呈現變遷,包括失火和挨美軍轟炸。
經過今日打烊、大門關閉的新聞中心,由走廊望向北苑,四圍之中植了株珍貴稀有的臺灣油杉,連接東西翼的「日」字當中一橫的建物搭起鷹架,正在整修。
次年房舍修繕完成,油杉顯得更加蒼翠。
下一間室內以圖文展示總統府的設計特色和所用建材,當中陳列總統府的模型,一側牆上貼著總統府的巨型照片。
 鄰室的主題為「日常」(A Day at the Presidential Office),當中擺放一張李、陳、馬三位總統用過的辦公桌,並用投影機投射虛擬公文於桌面上。導覽員表示,蔡英文因為個頭嬌小,訂製了張可調整高度的辦公桌,而蔣介石的辦公桌早已移置於中正紀念堂了。
靠牆的展示櫃採用公文鐵櫃的樣式,陳列府內工作人員的服飾與用品,其中一個五色燈號用以顯示總統、副總統、祕書長等五巨頭是否在府內,燈亮的為是,燈暗的則否。民間企業的員工可能巴不得公司也設有類似裝置,改良版的是一旦外出的老闆、主管靠近公司時,燈號會閃爍,以警示打混摸魚的員工。
展示品中竟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前者用於外交國書,後者用於獎狀褒揚,不過展出的僅是複製品。
出到走廊,拐向東廂,這兒展出陳澄波的畫作,卻著重在悲情受難的歷程。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了,應戮力提升及展現執政能力,萬萬不該再利用人民過去的悲苦來謀取未來的選票。
次年重訪,這裡的特展主題改為「山林唸歌」,一樣以陳澄波為主軸,重點轉換成他創作的行跡與歷程,尤其是跟臺灣山林的關係,這就值得肯定了。
 同處聯展的是山城風貌及林間物產,可跟陳澄波畫作相映襯,如此安排更值得嘉許。
次年多出一項關於臺灣史前文化的特展,主題不錯,但展出內容過於單薄貧乏。
總統府東側正中央一樓有兩個常態性展示,主題分別為「時代」(The Presidents)和「聲音」(The People)。所謂「時代」,展出的是歷屆總統的介紹,這屬於歷史的一部分,無可爭議,英文標題也沒甚麼問題,中文標題卻值得商榷──現在是甚麼時代了,竟然還用國家元首來代表時代!
人民畢竟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的確該好好介紹,但為何單單側重於抗議之聲呢?這些影像聲音更應放在總統辦公室內,以時時提醒他們戒慎恐懼,此外,執政者應該區分清楚何為民之所欲,何為民之所需,而叫喊得最大聲的,不見得代表多數民意,往往少數人之所欲,凌駕多數人之所需。
通過「聲音」展區,即進入總統府南半部,牆上掛著的一系列畫作,是臺灣畫家以圖畫呈現他們對總統府樣貌的想像。
走到底,右轉往西,兩間室內展出「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Hakka Era- Stories about Hakka and Taiwan),內容主要是客家人組織義勇軍抗日及向國民黨政府示威抗議的事跡。如先前的評述,民進黨已經完成執政了,應把心力放在執政上頭,而非一再昭告世人國民黨過去有多糟糕。次年這裡展出「C2 SQUAD台灣音樂人與視覺藝術家跨界水塔計劃」,讓我完全摸不著頭緒。
經過郵局,右拐北進,左側忽然出現兩副小吃攤,上頭擺了些盤子,盤中食物是投射出來的影像,其實效果並不理想,除了缺乏香氣、品嚐不到之外,連影像也不清晰,還因受到環境光干擾而褪色,更看不出食物的立體形狀,可謂色香味俱缺。已熟悉臺灣小吃的人,哪需要這樣子的介紹,而對臺灣小吃不甚瞭解的人,大概也不會受到吸引,更不至於傻傻地仔細閱讀投影在攤子上的說明文字。

 逛展至此,已近尾聲,臺灣最吸引人的動植物和物產皆未展出,非常可惜。「鏡蘊寶島藝影」展示臺灣風景照,倒還貼切,但幀數太少,次年重訪時發現已經撤掉,頗覺錯愕。建議設置「臺灣印象」攝影常展,分為臺灣人組和國際人士組,部分影像輸出成實體照片展示,部分用高畫質電視輪播。
南苑正中也有棵臺灣油杉,還販售飲料和小點,撐起大陽傘,擺放桌椅,成了露天交誼廳,不少遊客在苑裡小憩,享受慵懶愜意的春日午後時光。
 我走了進去,先遊走一圈,並賞賞花。
再點杯咖啡,坐下環顧四圍,仰望中央塔樓的托座。總統府南、北苑中央各種一株臺灣油杉,屬臺灣特有種植物
 次年那回,南苑沒賣飲食,卻仍擺設陽傘和座椅,顯得清爽許多,看得肚子也空了。
 從東南角走出主建物,按照指示拐彎抹角,進到真正的交誼廳內覓食,食物相當普通,並無臺灣小吃。交誼廳不大,陳設裝潢算是一般。
食罷回到總統府北半部,最後一項「我在」(Snap & Share),原來是拍照分享處,又是英文意思明白,中文語義含渾,我還以為是沉思默想的地方,取「我思故我在」之意。話說回來,總統府的展覽雖不盡理想,但能進到府裡,近距離觀賞這棟外表華麗、內部樸實的古蹟建物,肯定值回捷運票價跟半日時光。
離府出去一瞧,對面赫然是法務部廉政署,這當中似乎透著黑色幽默,預告總統退職後的可能下場。
周遭還有不少值得觀賞的歷史建物,但實在乏了,竟比連爬兩座小百岳還疲累,繞了一圈,也就慢慢踱去搭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