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芝山岩百二崁步道→太陽石步道→考古探坑展示館→芝山巖惠濟宮→聖佑宮石頭公→六氏先生之墓→同歸所→雨農閱覽室→名山公園→雙溪河濱公園→雙溪公園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芝山岩是個讓人感到既輕鬆又沉重的景點。輕鬆,是因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幅員僅10公頃,標高才52.8公尺,步道綿密完善;沉重,是因這裡不僅見證了地質巨大變遷,且是臺灣第一個被探勘的史前文化遺址,更充滿斑斑血淚,有著難以論斷是非對錯的歷史情仇。無論如何,要在臺北從事「市內郊遊」,是不能忽略這個景點的。
搭公車在芝山公園站下車,穿越名稱比景觀優雅的雨聲街,來到東南角的入口,眼前筆直通天的石階,名為百二崁步道,是全程最艱辛的一段。
不過所謂「艱辛」,只是相對來說,其實才一百二十多階,而且另有較輕鬆的走法,像是登十幾階後,左轉橫向的木棧道(姑且稱為百二崁木棧道),然而我打算把這條木棧道留待稍後。
清道光年間,漳州移民在芝山岩設置四個隘門,以防阻同為閩南人的泉州移民入侵,南隘門就位於這裡。日本人據臺後,選定芝山巖惠濟宮做為推行日語教學之發軔,1896年元旦,六名日籍教師遭抗日人士斬首,震驚臺日,是為芝山岩事件,日本殖民政府除緝捕抗日人士外,還起造神社,修墓立碑,以紀念亡故教師,尊稱他們為「六氏先生」,並拆除南隘門,將其石材鋪設成陡峻的石階參道,以使前來祭拜者油然生出仰之彌高的崇敬心,因有一百二十多階,俗稱百二崁步道。走完這一百二十多階,至一小廣場,左、前、右方各有可接續的步道,現場卻無任何導覽圖。
才走一分鐘,左側有石階往下,這是太陽石步道。次年夏天來時,在此處看到柚子結實累累。
步下太陽石步道,右側一片石頭斜倚在另一塊巨石上,恰似窈窕女子依偎著壯碩的情郎。二石所夾之洞俗稱蝙蝠洞,據說以前棲息不少蝙蝠。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芝山太陽之子與北投女巫之女相戀,二人相約在芝山岩幽會,女巫得悉,預先潛來,將等候愛人的太陽之子變成巨石,女巫之女到達後見狀,傷心欲絕,頭觸巨石,巨石迸裂,裂面呈現一道道同心半圓的紋路與放射狀的線條,酷似半顆太陽,這就是太陽石的由來,地質學家自然會提出不那麼淒豔的說法,稱之為「肋骨狀裂紋構造」。
與太陽石相對的垂直岩壁,有著紋理一致但凹凸相反的圖案,稱為太陰石,陰陽二石本合而為一,具體裂開的原因未明,說不定還真是給意志堅定無比的女子撞的。
該建物是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名稱雖長,開放的時間卻很短,週末假日的上下午各開放一小時,平常日僅供團體預約參觀,我為此又於週末走了一遭。
芝山岩遺址早在1896年即被日本人發現,是臺灣第一個被探勘的史前文化遺址。1935年臺灣總督府將整個芝山岩定為「天然紀念物」,以維護特有林相。國民政府來後,芝山岩因鄰近士林官邸,屬軍事管制區,1993年內政部將芝山岩指定為第二級古蹟。到了2000年底,有關單位原本要在此處挖個水池,因位於古蹟保護區內,先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挖掘。這一挖可不得了,竟挖出呈垂直排列的一男一女兩副骸骨(該不會又是殉情吧,或可編寫一部古今交錯的電影劇本,但解說員說兩人生存的年代不同),研判為圓山時期的古人,另還發現陪葬文物。
考古挖掘繼續,愈挖愈令人振奮,這麼一小塊地方,竟堆疊了七個文化層,包括現代、近代、植物園時期(約1800年至2500年前)、圓山時期(約2300年至3300年前)、芝山岩時期(約3000年至3600年前)、訊塘埔時期(約3500年至4500年前)、大坌坑時期(約4200年至6500年前),其中芝山岩時期文化層首見於當地,故有此名。
此處在2004年建構完成考古探坑展示館,水池工程也變更設計,遺骸與文物移至中研院保存,館內目前展示的人骨為複製品,卻無陪葬文物,連個文物的複製品也無,殊屬可惜,環堵倒是張貼有圖文說明,介紹原民生活樣貌。
出館西行至芝山巖惠濟宮在至誠路旁的山門前,見滿山坡白羊,姿態各異,與威猛的獅子彼此相安無事。其實獅羊都是雕塑,要是圍上柵欄,放養幾隻真羊,應可吸引遊客,又可充當天然除草機,一舉兩得,真獅就免了。
芝山巖惠濟宮山門頗具氣勢,門前正中雄踞一對威猛的銅鑄北方獅,兩側蹲伏一雙俏皮的石雕南方獅。
據說民國十七年元月,此處忽然湧出泉水,號稱「仙水」,「能治萬病,救人無數,流傳全省」,觀音塑像後的「仙泉聖蹟」小牌樓記載此一傳說。
岩壁上「洞天福地」四個斗大的字,是士林鄉紳潘永清於同治十二年(1873)以文昌筆所題。1895年,潘永清長子潘光松獲日本人任命為士林保良局主理,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芝山岩事件發生後,潘光松被控「暗通土匪」,遭日本人斬首示眾,潘家也給抄了家。看著「洞天福地」四個殷紅大字,再對照這段不幸的歷史過往,當真唏噓不已,也備感諷刺。
步道一側有猙獰羅漢現於巉岩巨石之前,另一側則是宮燈瓦柱隱於綠葉紅花之後,形成強烈對比,倒也不顯突兀。
四隘門各有一隻神獸鎮守,西隘門的神獸是石蛇,疊在巨石上的蛇頭朝向南方,其前較小的石頭狀似趴伏的青蛙,二石合稱蛇蛙石。據說蜈蚣剋蛇而蛙剋蜈蚣,所以蛇找了蛙相陪,算是另類的生物防治法,餓了還可充當食物。
由此往上數十階,即至芝山巖惠濟宮,入口牌樓前的雙獅誕生於嘉慶七年(1802),乃大臺北地區第二老的「獅瑞」,歲數僅次於淡水媽祖廟前的那一對,可能因為年事已高,雙獅眼睛都出現白內障現象。
芝山巖惠濟宮本分屬二廟,皆建成於乾隆十七年(1752),東側的芝山巖主祀觀世音,西側的惠濟宮主祀開漳聖王。鄉紳潘永清為提倡文風,鼓勵仕進,於道光二十年(1840)在惠濟宮後興建文昌祠,祠內並設義塾,當地原名八芝蘭,即土語「溫泉」之意,後來改稱「士林」,當可溯源於此。同治十年(1871)惠濟宮藉重修之便,與芝山巖合併,從此聯名並稱,光緒十四年(1888)毀於祝融,改建時再併入文昌祠,前殿主祀開漳聖王,後殿一樓主祀觀世音菩薩,二樓主祀文昌帝君,規制沿襲至今。
比較有趣的是文昌閣,不少考生前來投放准考證,點光明燈,祈求金榜題名,順便摸摸高懸的文昌筆,以沾染文氣。現存的文昌筆乃是仿作,潘文清用來書寫「洞天福地」的原物早已隨著舊廟焚毀。
關於本寺遭受祝融的緣由,有個有趣傳聞。話說光緒年間,本寺購得兩盞琉璃燈,每逢初一、十五掛起時,泉州移民聚集的艋舺一帶即會失火,艋舺人於是先在龍山寺前鑿了個水池,以鎮壓火氣,再買通惠濟宮住持,假裝不慎弄翻燭火,燒燬宮廟,重修時讓地基低了一尺,琉璃光火就逼射不到艋舺了,算是漳泉械鬥的番外篇。其實本寺正殿後方即有個水池,池邊擺了塊「開校十周年記念」碑。根據廟方的說明,1895年七月,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遷來芝山巖惠濟宮文昌閣,並成立「芝山岩學堂」,隨即開始招生,1904年遷入新校舍(即今之士林國小),立碑為記。
園內碑柱的年代跨越嘉慶、道光、大正、民國等時期。
然而與大自然相比,人類歷史短如蜉蝣,個人生命堪比電光石火,園內展示的貝殼化石形成於數百萬年前,證明當時此處仍沉於海底,直到數千年前,芝山岩還只不過是臺北大湖中的一座小島而已。
1999年新設的敬字亭分為三層。最上層的神龕內供奉「倉頡至聖神位」,外書「倉頡聖蹟」。中層的焚化爐要燒的是文章字紙,而非紙錢,用以表示對文字的敬重,不過近年來主要是在「金榜題名法會」時焚燒准考證,外頭「敬字亭」三字已熏得烏黑難辨。最下一層則是收集紙灰,以前紙灰投河,如今則是掩埋。
立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惠濟宮碑誌」,顯得理所當然,道光二十九年所立的「芝山合約碑記」,就透著那麼一點兒莫名其妙,暫且賣個關子,等逛到相關景點時再詳述。
園內另有一些現代雕塑,既滿足世俗的願望,也刻畫出孩提時的想像,雕工算是精緻。
取左,過廢棄崗哨,沿木棧道前進,左轉經時間廣場,至西砲臺。因受樹蔭遮蔽,此砲臺展望平平,環列的說明牌,說明了這周遭兩千萬年來的地質劇變,「滄海桑田」根本不足以形容,光是持續兩百多萬年、至二十萬年前才結束的火山大爆發,就是任何人都不想親身經歷的煙火大秀。
前無去路,退回續行,木製平臺邊的大雀榕遮天蔽日,很是壯觀,而不那麼張揚卻更有看頭的,是淺海生物化石群,但我欠缺辨識生物化石的慧眼。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