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臺鐵鶯歌站→宏德宮(孫臏廟)→孫龍步道→鶯歌石→碧龍宮→鶯歌陶瓷老街
建議路線:臺鐵鶯歌站→宏德宮(孫臏廟)→孫龍步道→鶯歌石→碧龍宮→鶯歌陶瓷老街→鶯歌陶瓷博物館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鶯歌盛產陶瓷,素有「臺灣景德鎮」之譽,我對這玩藝兒一向無特殊愛好,今天主要是來走孫龍步道,順便逛逛陶瓷老街與博物館。搭乘臺鐵區間車至鶯歌,站內就有陶瓷作品展示。車站融入地方特色,用意良好,但覺得可再加強些,好讓人耳目一新,留下更深刻印象。
我有既定行程,可不能偷懶,右轉建國路到底,過馬路,左轉中正一路,很快就看到「鶯歌宏德宮孫臏廟」的醒目招牌。
按照箭頭所指方向走進303巷,「往鶯歌石孫龍步道」的標示憬然赴目,但別著急,不妨先參拜參拜臺灣首座卻非唯一的孫臏廟(似乎淡水和中部也有)。
宏德宮始建於1917年,規模比預想的來得大些,廟前的武財神趙公明像,把大部分華人的信仰核心表露無遺。高踞廟後,低眉垂目,身著道袍,手揚杏黃旗的,正是孫臏塑像,臉上卻無刺字。表彰孫臏為「兵法之源」、「兵法鼻祖」,不知置他祖宗孫武於何地,尊奉他為「製鞋業祖師爺」,未免流於牽強附會。
孫臏本名為何已不可考,「臏」原是削除膝蓋骨的刑罰,周朝改為砍掉雙腳。相傳他與龐涓同為鬼谷子弟子,同門知名師兄弟還有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在某部電影裡,龐涓肉麻兮兮地稱呼久別重逢、雙足完好的孫臏為「臏」,鬧了個大笑話。龐涓學藝未精即下山,成為戰國時代魏國大將,戰功彪炳。孫臏蒙鬼谷子傳授兵法後,辭別恩師,投靠龐涓,為龐涓所忌,遭臏足黥面(看來龐涓敗於不夠心狠手辣),卻仍愚昧地堅信同窗情誼(孫臏知兵法卻不識人性),直至照料他的僕役道破實情,這才醒悟受到龐涓陷害及蒙蔽,然後佯裝瘋癲,不惜大吃豬糞,趁看管鬆懈,給齊國使者救出,轉而報效齊國,對龐涓展開復仇行動,讓魏國跟著陪葬,無數百姓遭殃。又據說孫臏發明木腳,也就是義肢,出入則坐輪椅,跟鞋子並無直接關聯,因此尊奉他為身障者的守護神,遠比製鞋業祖師爺妥適。
宏德宮一樓主祀孫臏,陪祀九天聖帝與王禪老祖,後者也就是鬼谷子,孫臏匾額落款的大德是蔣經國,九天聖帝的則是朱立倫,大致可看出年代。
獨角神牛是孫臏的座騎,據說摸它身體各部位,可以得到各種世俗利益。撇開迷信與否不論,若在牛身上裝設感應器,偵測哪個部位被觸摸最多次,甚至透過影像辨視系統來區分信徒的性別與年齡層,藉以判別不同性別與年齡層各自最重視哪種利益,應該是個有趣的研究題材。
宮內還架了副刀梯直通二樓,我功力不夠,老老實實走樓梯上樓。
二樓主祀玉皇上帝,還可近仰孫臏塑像。
匆匆逛過,也就離開,步入孫龍步道。此步道的前段改自運煤的輕便臺車道,平緩易行,不乏遮蔭,路樹沒後段那麼茂密就是了,不少遊客起了個早,現已返程,迎面走來。雖說是步道,但還是有人貪圖方便,騎機車闖入。
前行數分鐘,至鶯歌石步道口,旁有〈鶯歌石記〉記載此石相關傳說,其中出現幾個錯別字,不過第一行的「偽」被改成「為」,應屬後來的事,而這麼一改,文句就不通了。
步道石階鋪的是陶磚,符合當地特色。一隻沒比臺階高多少的吉娃娃似乎在跟我競速,蹦蹦跳跳超到我前面。我凝神調息,目不斜視,須臾登上平臺,吉娃娃與其飼主一家人停留在中段的涼亭裡,沒跟上來。
平臺上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鶯歌石,石前的說明文跟〈鶯歌石記〉略有出入(「偽」也被改成「為」),反正就是當地曾有巨鳥為害,給鄭成功命軍士射殺,至於巨鳥是鸚或鷹,一隻或兩隻,鄭軍發射的是炮是箭,那就各說各話了,但若考量到與鶯歌石隔大漢溪相對峙的鳶山,那麼二鳥傳說會跟景觀較為一致,不過還是解決不了「鸚」「鷹」之爭,只可確認絕非「鶯」,「歌」也肯定是「哥」的訛誤。其實鄭成功從未北上,更未曾摧鸚鷹,相關傳說皆屬杜撰,無足深究。
平臺的展望還不錯,正對鳶山,另一側的石階可通往大棟山,乃至樹林,留待日後(請參閱〈鬱鬱樹林侵遠道〉)。
下行時特別留意鶯歌石上的凹洞,據說那些是鄭軍炮擊巨鳥的遺跡,洞內供奉著神像,其中一洞嵌有碑文,卻受神像遮擋。我只能說古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甘拜下風,既然祖宗留下許多傳說,現代人或可加以演繹,若是我來編寫的話,會融入保育觀念,將兩隻巨鳥詮釋成山林與原民的守護者,牠們不敵擁有犀利火炮的入侵者,一死一殉情,失去自由的原民不敢公然懷念牠們,只能傳唱鶯之歌──這好像鶯歌版的《阿凡達》與《神雕俠侶》。
在我走過的諸多步道中,孫龍步道的路標與導覽圖設置得比較完整,連〈鶯歌石記〉也出現不只一次,不愧為新北十大步道之一。方才就看到「鶯歌十八條登山步道示意圖」,續行不久再次見著,主管機關如此盛情,我卻之不恭,拍攝下來。今天要走的是第8及第6、3、4的局部,亦即孫龍、鶯歌石、碧龍、牛灶山(又稱牛灶坑山或牛草坑山)等步道,日後可選擇其他幾條。
再往前些即是承天農林禪寺,寺前停放著汽機車,還劃設了停車位。
寺前空地除用作停車場外,也充作展望平臺,不但可清楚看見鶯歌車站,也能一窺三鶯藝術村,以及規劃成博物館聚落、大興土木中的三鶯新生地,看來地方發展方向還是側重建設。我個人認為不如多種些樹,然而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種房屋、搞建設可立即收割利益,因此世人多趨之若鶩,利無反顧。
平臺兩側往下的石階通往中正一路,自然不取。續行,來到二坑隧道前,停步等另一頭的遊客反覆留下略嫌臃腫的「歉影」。
通過隧道,經休憩區,旋即接上產業道路,路邊有流動廁所,卻少遮蔭,幸得清風徐來,稍解燠熱。
走過一間民房,幾隻狗兒對路人視若無睹,前頭傳來陣陣犬吠,卻只聞其聲,未見其影。上坡穿越一條橫向的柏油路,前行一小段又遇岔路,往右踱到紫玄宮前。臺灣宮廟多不勝數,我毫無興趣前去參拜,更無意參詳披掛在欄杆上晾曬的衣褲被單,取左拾級而上,孫龍步道自此不再是單調的平路,樹蔭也繁密起來。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