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

大稻埕揚渭水風(上)

主旅遊日:2017/8/26
本日遊蹤:捷運民權西路站→蔣渭水紀念公園→文萌樓→歸綏戲曲公園→有記名茶→維特咖啡廳舊址→城市影像實驗室→義美延平門市→十字軒糕餅鋪→永樂市場→大稻埕戲苑→屈臣氏大藥房→千秋街店屋→陳天來故居→霞海城隍廟→林五湖祖厝→迪化街新天地→寧夏夜市→大稻埕碼頭
建議路線:捷運大橋頭站→仁安醫院→大稻埕慈聖宮→臺北北警察署→蔣渭水紀念公園→文萌樓→有記名茶→二二八事件引爆地→維特咖啡廳舊址→城市影像實驗室→義美延平門市→永樂市場→大稻埕戲苑→李臨秋故居→千秋街店屋→陳天來故居→李春生紀念教堂→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霞海城隍廟→林五湖祖厝→大稻埕碼頭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在臺北城的變遷中,大稻埕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既遺存閩南老街廓的面貌,也呈現出後現代主義的風尚,更是臺灣文創的典範,背後還包含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和傳奇事跡。
        出捷運民權西路站6號出口,循承德路二段往南,右轉錦西街,須臾,右側出現雙蓮國小,左側則是蔣渭水紀念公園。
雖然此公園的規模遠遠不及國父紀念館,但在一些臺灣人的心目中,蔣渭水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孫中山,甚至尊稱他為「臺灣國父」,而國父紀念館的國父史蹟展覽室將山水二人相提並論,馬英九與黃煌雄更直稱蔣渭水為「臺灣的孫中山」,馬英九還把蔣渭水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銘言掛在辦公室。
其實生於1891年、同是習醫的蔣渭水,才是孫中山真正的忠實信徒,於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甚至跟杜聰明、翁俊明等人計劃去北京刺殺袁世凱,好為孫中山的革命大業盡些力量。
        父親以算命維生、本身當過乩童的蔣渭水,學成後在行醫之餘,還代理酒品,經營酒家,開設書店,不過他最為世人稱道的,除了與藝旦陳甜的戀情外,即是他積極從事民眾啟蒙,提倡言論自由鼓吹議會民主,推動臺人參政,接連參與創辦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臺灣民眾黨及臺灣工友總聯盟,這些在臺灣皆屬首創,他也因此被日本殖民政府視為頭號眼中釘,將他下獄十多次。蔣渭水也因孫中山聯俄容共而接受共產思想,宣揚階級鬥爭,加上主張民族大義,認中國為祖國,所以他可能是極少數能被民進黨、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共同推崇的人士之一。如此風流俊賞人物,卻不假天年,1931年即因傷寒病逝,得年四十。
        這兒雖是蔣渭水紀念公園,圍牆上卻有養生練功操圖案,跟國父紀念館的卵石健康步道實具異曲同工之妙。
    錦西街與寧夏路交叉口的建物落成於1933年,原是日據時代的臺北北警察署(其前身為木造,與現址隔著寧夏路,蔣渭水曾因被捕而進出多次),國民政府來後接連改用為刑警總隊、第一分局、大同分局的駐所,但一方面在1998年獲指定為古蹟,再方面即使從兩層樓擴增為三層,空間仍不敷使用,大同分局於是在2012年遷到隔壁新建大樓,原建物化身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同時恢復成兩層樓,目前尚未開放,一年後重來時情況依舊(201810月中旬正式開館,每週一休館)。據說裡頭遺留有僅存的水牢,有朝一日開放後,大家不妨去參觀看看,雖然當真能體驗到浸水牢、加冰塊、吹電風的透骨冰涼滋味的機率很低,我倒建議改為刑求展示暨冤獄紀念館,列為司法人員必訪的地點之一。
         該建物後方有堵牆,似乎是清領時代臺北城牆的遺蹟,並未受到妥善保護。
歸綏街與民生西路之間的寧夏路上的靜修女中,是天主教道明教會西班牙籍神父根禮孟德斯於1916創立,原名「靜修高等女學校」,1921年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在該校內召開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目前所見的校舍是新建的,當年的開會地點有保留下來,只是校園未開放參觀。
        轉進歸綏街,景觀丕變,街道窄小,斑駁的兩層連棟房屋道盡滄桑。
滄桑相仿,命途卻更加坎坷的文萌樓,是全臺唯一獲指定為古蹟的公娼館,其牽涉的爭議紛擾委實太多,一言難盡,是非難斷。2020年8月間,文萌樓封閉整修中。
        西行歸綏街,越重慶北路二段,路口的歸綏戲曲公園設有小舞臺,偶爾會舉辦戲曲或音樂表演,為這地區曾繁盛一時的娛樂業留下雪泥鴻爪,平常時候卻看不出跟戲曲有甚麼具體關連,更別提早已改建為住宅大樓的日據時代首屈一指的「藝旦間」──江山樓。
         燕散鶯飛,江山樓改,人去臺空,絲竹何在?沿重慶北路向南覓去,到二段70巷口,右轉入朝陽茶葉公園,繞行半圈至64巷,走進始創於1890年、還保存傳統製茶工藝的有記名茶,裡頭正有幾個洋人在品茗,另有些客人在挑選茶葉,我來卻非為了找茶。
        問過店員,上到二樓,好戲剛要開場,每週六下午二至五時,這裡有免費的南管表演(每月第一、三個週日上午十至十二時則移師臺北孔廟)。我原本只想拍幾張照片後離開,禁不住服務人員殷勤挽留,也就坐了下來,在炎熱的夏日午後,喝一盅溫潤茶湯,聽幾段悠揚曲韻,雖未能盡消暑氣,倒也可稍澄心思。南管歷史或可上溯先秦兩漢,本屬宮廷音樂,約莫在大唐、五代時期散入民間,輾轉南渡,發揚光大於泉州,再傳入臺灣,因此有中國古樂活化石之稱,亦得千載清音之譽。光就音樂而論,臺灣真是塊寶地,原民的,華夏的,東洋的,西洋的,南洋的,古典的,現代的,南腔北調,齊聚一地,難怪臺灣曾一度執東亞流行音樂之牛耳,當然今非昔比,但根本還在,應該探索得更深。
離開茶行,續沿重慶北路往南至南京西路,承載無數老臺北人庶民美食記憶的建成圓環,已被拆為平地,只留下防空蓄水池,不過官員腦袋裡的空洞實在防不勝防,水量也多到滿溢出來。文萌樓難解的爭議源自主管機關的不積極作為,建成圓環多舛的命運則剛好相反。
        轉循南京西路西進,經蓬萊閣酒家舊址,至天馬茶房前的二二八事件引爆地,大稻埕三大廟之一的法主公廟就位於斜對面。1947227晚上,賣私菸女販林江邁在這裡遭警察查緝打傷,引發民憤,政府強力鎮壓,事件愈演愈烈,終至爆發省籍對立,傷痕迄今仍難撫平,當年的天馬茶房早已不存(如今三樓這間是文史工作者新開的),徒立碑為記。
        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轉角,曾是赫赫有名的黑美人大酒家所在地,至於有無黑人美女坐檯,已難考證。該名稱其實是混雜了臺語和英文,酒家英文名為All Beautybeauty即「美人」,all和臺語「烏」(也就是「黑」)諧音。黑美人於1996年關門大吉,舊址被列為歷史建物,原因卻跟該酒家無關,而是早在1931年,這裡開了間有妙齡女郎相陪(號為「女給」)的維特咖啡廳,老闆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據信是臺灣人開的第一間(臺灣首間咖啡廳則是1912年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的CAFÉ LION,而1897年西門町附近的西洋軒的菜單中已包含咖啡,這兩間的老闆皆非臺籍人士)。目前轉角一樓的森高砂咖啡館,以第一間專賣臺灣精品咖啡的店家為標榜,看來這區有不少臺灣之最,還不斷累積中。
         右轉進延平北路往北,至二段27號的城市影像實驗室,這裡原是發記茶行,此刻門口擺著蔣渭水的人形立牌,裡頭則有日據時代的仕女坐像,橫梁標著「東薈芳」和「春風得意樓」。
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與江山樓、蓬萊閣並稱「江東春蓬」,是日據時代當地四大旗亭(酒家),其中位於南京西路上的東薈芳早在1884年即已開張,蔣渭水在該處結識藝旦陳甜,收為側室,陳甜成為蔣渭水最堅貞的革命伴侶,在他死後,年紀尚輕的她遁入空門。1914年開業的春風得意樓原本位於民樂街一帶,1916年遷移至太平町(延平北路)這邊,蔣渭水於1920年入股後大張旗鼓,生意興隆,1922年買下全部股份,但不久後春風得意樓停業,所以「水能展店,亦能關店」,而名字中有水的,似乎一生運途都起伏很大,從城市影像實驗室裡一張1920年代的街景圖,即可看出大稻埕巨大的變遷。
        蔣渭水於1915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前身),在宜蘭醫院實習近一年後,來這條路上開了間大安醫院,他所創設的《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位於醫院隔壁。1931年蔣渭水病逝,三年後義美創辦人買下大安醫院,改裝成為其第一家門市(又一個第一),即今義美延平門市。
店內一角擺放著蔣渭水與《臺灣民報》相關文獻,也算有心,我拍照時,店員熱心地為我開燈
         續往北過61巷,馬路對面的十字軒糕餅鋪是間老字號,創立於1930年,除了販售古早味的糕餅、壽桃外,也兼賣包子、饅頭之類,我買了鹹三明治、綠豆糕、桃酥,拎到民樂街與迪化街之間的永樂市場裡享用。
         日本殖民政府稱這區域為永樂町,1908年興建永樂町市場,原本賣些飲食小吃,但拜船運之便,從日本本土進口大量印花布料的日本商人,將此處做為批發、零售中心,布業昌盛當代,冠於全臺。雖然原市場在1982年拆除改建,續有擴增,並成為綜合市場,不過布業傳統還是延續下來,擁有專屬商場。
        永樂市場的一樓是菜市場,二、三樓的布店除了銷售布料外,其中不少也提供代客縫製服務。
         新大樓的八、九樓屬大稻埕戲苑,例常演出傳統戲曲,諸如歌仔戲、布袋戲、木偶戲、客家戲等等,也有崑曲。九樓全是表演場地,八樓的開放空間則有展示,供免費參觀,成列的皮影戲偶讓我聯想起披頭四過馬路,前者的造型遠更嬉皮。

續中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