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些年來大力提倡文創,也弄了好些個園區,不過怎麼看都像鏡花水月,很是虛無縹緲。
「文而不創則罔,創而無文則殆」,文創並非不能搞,而是需要策略、章法及統整資源、包裝行銷的能力,並植基於豐厚精深的文化上。政府以為弄個漂亮場地,名之為文創園區,再找幾家廠商入駐,辦幾場熱鬧活動,文創本身就會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真是異想天開。我個人的構想是推動文化產業聚落的形成,也就是以文化為核心,將多個產業及生活層面鍵結成一個聚合體,換句話說,文化創意本身不構成產業,而是為產業及生活服務,根本不需要甚麼實體園區……唔,等適當時機再詳述。松山文創園區這場地原本是「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建於1937年,1939年開始製菸,1945年更名為「臺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1947年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隨之再次更名,1998年停產,2001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而為了活化古蹟,2011年以所謂「文化創意園區」的面貌重新問世,卻挾帶一棟文創大樓和一顆大巨蛋,還衍生出重重問題。我今天主要是來看古蹟,並享受悠閒的午後時光,就把這些惱人爭議暫拋腦後吧!
松山菸廠在製菸的歲月裡,廠內動力主要來自鍋爐房燃燒煤炭所產生的蒸汽,鍋爐房旁的煙囪高36公尺,曾是臺北的地標,時至今日,跟背後大樓一比,未免相形見絀,且因大巨蛋工程而傾斜受損,施工單位卻只草草弄個醜陋至極的支架予以支撐。
鍋爐房對面的長條平房,原本是修理製菸機械的廠房,目前出租給琉璃工房展售藝品,早先的小山堂餐廳則改成LIULI CAFÉ。
與機械修理廠平行相對的兩層樓建物,是東向製菸工廠。工廠二樓以往是生產長壽、新樂園等老牌香菸的重地。雖然抽菸不是值得提倡的活動,不過既然來到老菸廠了,好歹劃設一塊專區,零售老牌香菸、雪茄、玉米菸斗、菸絲,讓成年遊客體驗一下吞雲吐霧的悠哉,若再提供小酒跟爵士樂,那就更令人快活了,也可每週選一個晚上,開放顧客來段即興的stand up comedy、發表詩文音樂創作。
機械修理廠與製菸工廠之間通道種了兩排椰子樹,樹沒幾棵,路非寬廣,竟以椰林大道為名,非但缺乏創意,也名實不符。
走過所謂的椰林大道,右行數十步,右側的閱樂書店原本用作菸廠員工的育嬰房,可見當年菸廠設施相對完善及人性化。幾年前一部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將這乳臭早乾的老屋打造成書店場景,後來劇終人散,書店留存,不過要是由我來規劃的話,我會從原本的功能發想。
沿文創大街折回,右側的臺北文創大樓除了名稱外,跟文創的關係不深,因此引發指謫,其實並不隸屬於松山文創園區,我曾逛過幾回這次就不進去了,左前方則是北向製菸工廠。
位於製菸工廠東北角的松菸小賣所,販售所謂文創商品及輕食。
角落裡的廠長辦公桌還挺讓人浮想聯翩,至於想啥,稍待便知。
製菸工廠裡龜裂的地板,幽深的長廊,遠去的身影,迴盪的腳步聲,在潮濕的空氣及昏暗的光線中,混雜出一種神祕的氛圍。
牆邊的黑色斑駁水管,竟是碰不得的古蹟。
這裡起初是菸廠員工的球場,國民政府接收後,廠長陳履坦很費心思,覓得「蓬台魯匠」林元朗,將四向工廠間的中庭改造成歐式花園,並命名為晚香園。
回到北向製菸工廠,裡頭正舉辦全面五折的義賣書展。文創不是要為文藝創造價值嗎,怎搞得像清倉大拍賣呢?
二樓的隔間不少,有辦公區、創作者工廠等等,多功能展演廳正展出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作品及家具設計,入內參觀必須購票,在門口拍張快照則免費。
轉過身來,續行文創大街到底,這兒也有間松菸小賣所,原本是入廠的檢查室,也算歷史建物。
若由此往右,即出園區至菸廠路,但先別急著離開,另一邊林木蓊鬱,在這樣的繁忙鬧區裡算是相當稀有難得,自然吸引我的腳步。
眼前這棟建物,過去是菸廠主管的辦公廳舍,同時用來招待貴賓,曾成為《雙瞳》等幾部電影的場景,現在的用途依舊是辦公室及會議廳,一樓也有展館。
菸廠的公共澡堂隱藏在這一區域,但不開放參觀,只能隔著玻璃窗拍攝外貌。
穿越馬路,循市民大道五段14巷至市民大道,右轉東行,左側的京華城號稱為全球最大的球體商場,但這個噱頭尚不足以吸客,不敵連連虧損而求售中,這就甭提了,卻也值得我們省思,臺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百貨商場嗎?京華城終究在2019年11月底謝幕,隨後拆除改建,卻又引發臺北市府圖利財團的指控。
右側的老舊建物是鐵道迷引頸企盼的臺北機廠,原名臺北鐵道工場,於1939年落成啟用,負責火車的保養維修及車廂改造,直到2012年才停止運作,原本要遭拆除,經文資保護人士大力爭取,獲得保存,將成為鐵道博物館,目前只開放局部區域給團體預約參觀。
過東興路,趨近正氣橋時,忽降滂沱大雨,我帶的傘骨斷折的小折疊傘不大管用,連忙穿越基隆路,到八德路四段上的松山霞海城隍廟避雨。這間廟是1979年新建完成的,歷史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間,閩南移民呂來興奉持城隍爺金身來臺,奉祀於附近他經營的店鋪內,近年來順應時代變遷,以供信眾祈求財富與姻緣聞名,我經過無數次了,今日首度入內。
一樓正殿供奉的是五路財神,其旁陪祀掌管元寶山及偏財運的黑虎將軍。
後殿奉祀大眾爺公、大眾媽與福德正神。根據臺灣民間信仰,死於非命而無子孫收祭者,為免作祟陽間,由公家統收共祭,男稱有應公,女稱有應媽,大眾爺屬有應公中神格較高者,算是鬼中頭目。
其旁的月老殿貼著告示,中秋將為曠男怨女舉辦祈緣法會,不過緣有緣法,若能付點錢財祈求而得,還算前生註定的真緣份嗎?
城隍是個陰間職司,類似地方法院院長,基於轄區而大致分為四級:都城隍(相當於王爺)、府城隍(相當於公爵)、州城隍(相當於侯爵)、縣城隍(相當於伯爵)。本廟二樓主祀的霞海城隍爺有別於一般,原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稱霞城,而且明朝正德(或云清朝康熙)皇帝御賜臨海門匾額,1821年當地人奉霞城臨海門旁的城隍爺分身來臺後,就稱之為霞海城隍爺,並隨著同安後裔遷居而流傳散布。
城隍爺掌管一地的陰間司法,出巡時自然威儀非凡,法器不少。
大雨淅瀝,久久不止,今日行程也就硬生生中斷,空望濕獅與街景興嘆,然而後續的行程在今日之前或之後都走過多次,未留遺憾。
若沿著八德路四段續行,不久即至饒河街夜市。
夜市衍生出的問題著實不少,諸如食安、垃圾、噪音、空品、交通、公安、治安、標價、租稅公平等等,而且各夜市愈來愈趨同,缺乏當地特色,以至於部分夜市的營運每況愈下,甚至接連吹起熄燈號,政府未曾積極管理,反而一直大力提倡,真乃本末倒置。夜市不是不好,那屬於城市的記憶,一個城市保存著幾個夜市,讓市民得以懷想舊日時光,倒還不錯,但若到處都是,恐怕代表在上位者無法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也不願營造安適的用餐環境,更加令人詬病的是怠於管理。然而想到建成圓環夜市的悲慘下場,政府還是別涉入太深較好,要是能夠稍稍緩解上述諸多問題,小市民就該額首稱慶、感恩載德了。我在饒河街夜市吃過藥燉排骨、烤魷魚、胡椒餅,其他都忘了。
位於饒河街夜市另一端的松山慈祐宮,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祀黑面媽祖,為當地信仰中心,本名錫口媽祖宮,此因松山舊稱錫口。慈祐宮迭有修建,且因正殿失火而自請撤銷古蹟資格獲准。
該廟比較特別的是,大門門神是用雕刻,而非彩繪。
馬路對面的松山道後溫泉祈福機械鐘,是日本愛媛縣松山市於2013年贈送給臺北市的,以促進兩市交流互訪,當年更創造了松山機場直飛松山機場的民航佳話。事實上,錫口在日據時代改名為松山,正因日本人覺得當地貌似愛媛縣的松山市。該機械鐘於每整點會有動態演出。
折返饒河街夜市,右轉饒河街221巷,經饒河疏散門至基隆河濱,旋見LOVE四個紅色英文字母,後三個字母設置有鐵網,應是象徵情網,網上已密密麻麻掛滿情鎖,挺讓人怵目驚心,鑒於臺灣情殺或殉情悲劇層出不窮,或許應該打開情鎖並拆除情網。
LOVE之後彎彎曲曲、彆彆扭扭的是彩虹橋。可想而知,這個舊日熙來攘往的嘈雜碼頭,如今極力營造浪漫氣氛,我卻老覺得有哪裡不大對勁。唔,背景建物實在醜爆了,截彎取直後的基隆河也少了蜿蜒流淌的旖旎情懷,垃圾桶因陋就簡,更別提神出鬼沒的自行車了。
步上彩虹橋,先東望籠罩在夕陽餘暉裡的慈祐宮。
過橋西行,順著河道折而向北,至彩虹河濱公園,步下河畔,回顧夜幕方垂下的麥帥二橋跟101大樓建築群。此刻風起,掃盡炎光,這個城市正要展現燈火熒煌的魅惑丰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