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孫臏廟通宮碧龍(下)

        上行約3分鐘,所謂的「奇妙石」橫在路旁,說是形狀肖似臺灣,又像蟾蜍,或許可將此石加入前述的劇本中,讓鄭成功軍隊的炮口下多條亡魂。
        又續行約3分鐘,至一十字路口,先取右,上至一觀景平臺,展望相當好,不枉承受烈日的曝曬。
         放眼而望,左側是碧龍宮及土城、樹林。
        正前方是大漢溪與三峽。
         右側則是鶯歌、桃園一帶。
         折返十字路口,循碧龍步道至碧龍宮前。整個碧龍宮建築的量體甚大,分為三層,底層是五層高的方廣大樓,前殿及配殿建於大樓頂部,是為第二層,最高的八卦祖師殿依山而建。底層大樓有電梯可搭,但既是健行,走階梯為宜,上至宮前廣場,憑欄遠眺,展望不如方才登過的平臺。
        才起心動念,轉眼就看見該平臺。
碧龍宫又名龜公廟,我原本以為宏德宮庇佑製鞋業,而碧龍宫庇佑特種行業,後來才知道這誤會可大了。據說在日據時代末,當地農民曾明紅發現一塊龜形石(另一說是他兒子發現後告訴他),表面似有八卦圖紋,擦拭後石頭光亮奪目,奉為神靈,虔誠膜拜祈求,竟能消災解厄(另一說為他罹患多年的氣喘不藥而癒),因此蓋了間茅草小廟供奉之,事情不脛而走,傳播出去,信眾爭相前來,神蹟遠揚。二戰後,出生於三峽、起家於鶯歌的和成欣業創始人邱和成集資建廟,1948年落成,命名為碧龍宮,俗稱龜公廟,其後陸續擴建,再迎請諸方神靈入駐,目前前殿主祀觀音,而以媽祖、關公陪祀。
        兜了一圈出來,往宮後走去,拾級登上八卦祖師殿,參拜龜公石與伏羲大帝。
 
浩浩天風,吹得我遍體生涼,熱惱盡消,而且全不費電,景觀亦自不凡,我於是拉了張塑膠凳坐下,享受靜謐清涼時光。
        從八卦祖師殿下一層樓,瞥見一條石階通往後山,卻無路標,走上幾階,在一棵樹上看到一張小紙牌,顯示此路可至龜公山、牛灶坑山及百年大榕樹。
         很快登上龜公山頂,方見正式指標。續行牛灶山步道,路徑原始質樸,與孫龍步道大異其趣,雖是晴朗的星期天,依舊唯我獨行。
        又走幾分鐘,到了一座木製平臺,續行土徑是前往忠義山及大榕樹,走下階梯則可回至孫龍步道,地上有個圖根點。
         走不到十分鐘,回到分別前往觀景平臺、碧龍宮、孫龍步道、牛坑山的十字路口。
        右行孫龍步道,原路折返鶯歌火車站,沿路一直聽到咕咕聲,原以為有隻五色鳥隨我下山,仔細分辨,竟是我不爭氣的肚子在鳴叫,先在一家超商吃點東西止飢。李白曾慨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其實蜀道雖難,恐怕還難不過臺灣的人行道。
         鶯歌較著名的小吃店有勇伯垃圾麵、彰鶯肉圓及阿婆壽司,都在中正一路上,我敬老尊賢,重女輕男,選了從一小攤擴展至整整三層樓、交棒給第二代經營的阿婆壽司。一般人會點壽司或涼麵、關東煮,外加味噌湯和茶碗蒸,我剛墊了肚子,此刻只點壽司及味噌湯,省卻茶碗蒸。至於口味如何呢?反正便宜又方便,就別奢求了。
        食罷,走往陶瓷老街,這應該是全臺唯一以陶瓷為主題的老街吧!在諸多大同小異、不老裝老的所謂老街之中,算是較具特色。入口前的一座紅磚牌樓,式樣應是仿效文化路上已遭拆除並重蓋的成發居,其上刻有「陶醉鶯歌」四字,「陶醉」語帶雙關。
        天氣熱得像燒窯,老街未見傳聞中的騎警隊,連遊客都顯得稀疏。
 雖然很多人批評美國好萊塢電影,不過好萊塢的確創造出不少經典畫面,無數華人捏了好幾千年陶了,怎就沒想到如《第六感生死戀》(Ghost)一般,把手拉坯弄得蕩氣迴腸、纏綿悱惻呢?陶瓷老街整體而言雖具特色,個別商店卻流於平常,或許是我不懂門道,然而大多數的遊客不都是外行嗎?後來一個生長於當地的朋友表示,鶯歌從鎮改制為區後,首長也由民選改成派任,對於地方事務的用心程度不同於以往,而且一些商家近年來從中國大陸引進陶瓷,特別是紫砂壺,也讓鶯歌失去固有特色。這純屬個人看法,不見得精準無誤,但街談巷議不無可採
 我隨意走走看看,並不覺得陶醉,倒有些「陶昏」,也就「陶之夭夭」,躲進鶯歌光點美學館裡吹冷氣。裡頭主要是商場,也設有小吃攤與休憩座位,三樓的光點藝術中心可供免費參觀,不過當天人群聚集最密集的地方竟然是一樓的健康講座。
         接著去逛頗具懷舊情懷的老街陶館,裡頭有幾間餐廳,因肚子不餓,逛了一圈也就退出。
        我被曬得「熱陶陶」,無意再去陶瓷博物館,於是找了當地朋友閒聊,卻沒見到甚麼小酒館,否則來個「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正應了「陶醉鶯歌」之謂。一週後再到鶯歌,除了重走孫龍步道、再睹鶯歌奇石外,這回重點是上次略過的陶瓷博物館,我設籍新北市,憑身分證可免費入場,這種好康豈容錯過,車資多於門票就是了。
        一入場即看到塗鴉及手作區,幾個大小朋友玩得十分專注。
        下至地下室,見到館外有陶瓷藝術園區,先去逛逛,這區今日免費開放,進去前先在手背上蓋章,再憑章重返博物館。
園區顯得空曠,樹木不多,林蔭甚少,正午時分,戲水區的人氣最旺,這跟陶瓷倒沒甚麼直接關聯。
        走過戲水區歡樂的人們,來到柴燒麵包窯,見有販售金牛角及歐式麵包,業者表示都是用柴燒窯烤製的。
         再過去的窯烤披薩店空無一人,緊鄰的手拉坯還算受歡迎,不過費用遠高於購買量產的商品,享受的是DIY的樂趣,但必須透過郵寄取件,畢竟還要經過窯燒及冷卻。
         再過去是日本傳統工藝腳踢轆轤,週末固定時段有表演,不過下一場還得等大約兩個鐘頭,也就放棄。
        出來看到陶製蝌蚪,模樣十分可愛。
        四角窯可燒製的溫度高於傳統窯,代表窯業邁入現代化。
 
         園區將盡之處是陶瓷學院及國際駐村研習中心,不過我對迷你土窯較具興趣,弄一個來烤地瓜應該挺不錯的,但蝸居窄小,連陽臺也沒有,並無多餘空間擺放。
         這裡還有個月形廣場,此外在走道上也可看到一些陶藝品。
         逛過陶瓷藝術園區,買了個柴燒麵包啃嚼,再次進到陶瓷博物館,從一樓逐層往上參觀。一些父母放任孩子在滿是陶瓷的展廳內奔跑嬉鬧,也不乏成年人無視禁止觸摸的告示,甚至將展示品提起,在藝品前面玩自拍更屬尋常,難免影響到旁人觀賞。這些景象比當空烈日更令我頭痛,真有心參觀,最好選擇非假日時間,並且避開寒暑假。有網友戲稱:校園關比鬼門開可怕、陽曆七月放出來的比陰曆七月放出來的恐怖,還真符合現實狀況,問題主要在教育。
         反正我對陶瓷的興趣本就不高,隨意看看也就離開,沿著文化路走往火車站,途中看到「鶯歌城」的標誌。
        續行不久,到了建於1916年的市定古蹟汪洋居。屋已殘破,恰似缺乏保養的遲暮美人,卻仍可看出昔日青春正盛時的迷人風華,為鶯歌行留下一份耐人尋味的尾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