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新店站(轉乘849)→烏來老街→烏來台車→烏來瀑布→環山路→烏來吊橋
建議路線:捷運新店站(轉乘849)→泰雅民族博物館→烏來台車→烏來瀑布→信賢步道→烏來瀑布→情人步道→南勢溪野溪溫泉→烏來老街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2015年中安排了烏來遊,卻因蘇迪勒颱風肆虐,當地嚴重受創,行程延遲逾兩年,日前聽說烏來台車修復試駛,今天天氣頗佳,也就成行。在捷運新店站旁轉乘849路公車至底站烏來,下車處即可望見烏來吊橋,豔陽下藍天、白雲、綠樹、紅橋,顏色相當鮮麗。
烏來遊客中心位於左側的立體停車場旁,接待人員態度親切,門外前廊設有溫泉泡腳池,另有一池專供浸泡前沖洗腳丫子。
右轉步上一座小橋,橋下流水為桶後溪,其上游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拍攝景點,更被推崇為臺灣十個最佳賞鳥地點之一,但因風災而封閉至今。此刻立於橋心望向桶後溪上游,深覺蘇迪勒颱風固屬天災,烏來滿目瘡痍其實難脫人禍。這裡山高谷狹,並無開發腹地,險坡上、急湍旁卻蓋出櫛比鱗次的樓房,豪雨一下,溪水暴漲,加上山坡無法涵蘊水分,大水上下交攻,岸基遲早會被沖刷掉,真要訝異當年主管機關怎會核發建照,然而時隨境遷,官官相護,不了了之,想當然爾,而且勢必持續有民脂民膏被丟入滔滔泥水裡,以維護商家的利益,及彰顯政客的政績。
一想到官商,不禁咬牙切齒,食指大動,逕過入口處右側的泰雅民族博物館,到街上覓食,烏來老街短短一條,很快就見底了。
隨意進到一家小吃店,應景點了竹筒飯和炒山茼蒿,前者70元,後者80元,價位偏高,但不算離譜,而且山茼蒿鮮嫩可口。
食罷出店,看到街尾雅各山豬肉香腸攤排了些客人,頓覺應該補充些蛋白質和鹽分,於是又花35元買了一支,若要品嚐山豬後腿腱子肉,則須用一整張孫中山交換。因沒跟別攤的香腸比較,不清楚雅各為何享有盛名,可能蒙主眷顧吧!話說臺灣到處都在賣山豬肉香腸,至於哪來那麼多山豬,就不必細究了。
前方橫跨南勢溪之橋,名為「覽勝大」(按其量體估摸,「大」應是名詞而非形容詞),台車站位於橋另一頭的半山腰上,另有不少湯屋,「烏來」本是泰雅族語「水燙」之意,此地自然是以溫泉聞名。溪岸正在進行築堤工程,倒不如把工程款拿來補貼部分商家住戶給他們搬遷,還地於天,還道於水,才是長治久安之策,不過即使這批商家住戶遷走了,難保不會有其他人迅速補上,而且官員著眼的恐怕不是長治久安。
拾級上至台車站,正好有一班駛回,車廂塗裝走可愛風,不少人酷愛這一味,我看過通體粉紅的勞斯萊斯,車頭的飛天女神卻沒換成無嘴貓,未免美中不足。烏來台車是1928年為載運木材而鋪設的,1950年代兼載遊客,1963年轉型為觀光用途,次年拓寬為雙軌,後來從人力改為機械動力,是臺灣唯一尚在運行的台車路線,蘇迪勒颱風來襲時路基崩毀,停駛兩年,如今復駛,全票50元(九月底前票價為30元),今天特別來試試全臺碩果僅存的台車。
我獨自一人,到最前排跟駕駛擠,沿途風光還不錯。
路線全長才1.5公里,只有首尾兩站,車行要不了幾分鐘,當左前方出現瀑布時,就代表快到終點,鳴笛數響,穿過隧道,迴轉180度,準備回程。
站外擺了輛老式人力台車供遊客憑弔。
空中縱橫交錯的不全是電線,也有雲仙樂園的纜車索。纜車採對開方式,兩輛車廂在半空中交錯而過,不會同向運行。
烏來是泰雅族的原鄉,「泰雅」意為「勇士」,這裡在2008年闢了座勇士廣場,立起持長矛、叼菸斗的泰雅勇士與其獵犬的塑像。
走過廣場,像個正要踏上征途的勇士,回眸一瞥。
右邊的大轉彎向上,是今天要走的環山路,以完成一個O形路線。前行一小段,右側的酋長文化歌舞劇場門口,站著兩個身著原民服裝的年輕女子,看我走近,便跳起舞來招徠客人。我其實只想到馬路邊緣看風景,臉一轉開,眼角瞥見她們立馬停住動作,頭再轉向她們,她們就又跳了起來,彷彿在玩「一二三木頭人」的兒時遊戲。我覺得滑稽,卻也湧出一絲莫名感傷,快步離去,經過那魯灣溫泉渡假飯店,柱上雕刻刻意表現原民風情。其實從烏來瀑布商圈即有階梯可直上此處,不必兜這麼一圈。
再過去是雲仙樂園的售票處,進去暫避毒辣的日頭。烏來瀑布在日據時代別名「雲來之瀧」、「雲仙瀑布」,這大概是雲仙樂園的名稱由來。此樂園自1967年起開始營運,特色是擁有臺灣最早的觀光空中纜車,我幼時全家來搭乘過,如今物是人非,低迴不已。
續行,路上無遮蔭,左側有木棧道可走。盤旋而上,遙見對岸的雲仙樂園纜車站及烏來瀑布。
前有一碑,乍看誤以為頭兩字是「鷹九」,細看才分辨出是「鷹乙千株櫻」,乃已故前副總統謝東閔於1973年所題,他當時擔任臺灣省主席,雙手都還健在,揮毫自如。那年中日親善協會常任理事伊藤鷹乙,贈送烏來鄉一千株吉野櫻及梅花、栗樹各五百株,由是立碑為誌,碑文已漫滅難辨,但繼瀑布、溫泉、泰雅族、台車、纜車之後,櫻花也已成為烏來的觀光要素(生態旅遊依然局限於少數人)。
走到環山路上第三個髮夾彎處,路上有工程車和施工人員,不知在修繕些甚麼,路旁則有尊原民雕像。一路行去,接連看到邊坡與道路在施工,卻沒發現高砂義勇隊主題紀念園區,應該就在方才經過的施工中的邊坡上。
話說二戰後期,日本殖民政府徵召數萬臺灣男丁參戰,其中數千屬於原住民族,分為七個梯隊前赴南洋叢林,號為「高砂義勇隊」(日人舊稱臺灣為高砂、臺灣原住民族為高砂族),因作戰英勇,服從性高,又擅於偵蒐、伏擊、狩獵、找水,贏得日軍尊敬,估計戰死三千多人。二戰以日本戰敗告終,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高砂義勇隊的處境十分尷尬,也未得到任何撫卹補償,唯戰歿英靈入祀靖國神社。義勇隊倖存者之一的簡福源,屬烏來泰雅族,其親友大力奔走,籌設「臺灣高砂義勇隊戰歿英靈紀念碑」,財力不堪負荷,北海道「臺灣出身原日本軍人軍屬報恩期成會」前會長伊庭野政夫,向日本民間發起勸募,籌款一千萬日幣,促成此碑設置於烏來的山胞觀光公司後方,李登輝為紀念碑題「靈安故鄉」四字,整件事未獲廣泛關注。待SARS襲臺,山胞觀光公司虧損連連,土地轉賣,紀念碑被迫遷移,日本民間又籌得逾三千萬日幣,協助遷碑並設立此紀念園區,2006年2月李登輝主持園區揭幕儀式,經媒體渲染與立委介入,引發熱議,臺北縣長周錫瑋下令拆碑挨告,2009年高等行政法院判定臺北縣府敗訴,2010年紀念園區重啟。高砂義勇隊的故事,乃大時代悲愴組曲中的一首小插曲,卻頗具衝擊性,是很好的電影題材,可透過不同時代的不同族群,呈現出不同的視角與立場,其間並無真正的對錯,更需要的是寬容與體諒,至少對於高砂戰士來說是如此,不管他們為哪國而戰,畢竟他們無從選擇。天道無親,青山無語,我打算逛這園區僅是順便,其實是要探勘前往保慶宮的步道,後來發現該園區與步道都在蘇迪勒風災中受損,更不堪風侵雨蝕而於次年崩塌,未免怏怏。
前行不久,到野要街口,街名挺有意思,其實「野要」在泰雅族語裡意為「荒涼之地」。「西羅岸步道」與「野要街賞鳥區」的指標費人疑猜,我從不知這裡有個賞鳥區,也查詢不到西羅岸步道,只知野要街可接西羅岸路,再通往保慶宮,不過道路迂曲,岔路甚多。據說野要街有櫻花步道通往高砂義勇隊主題紀念園區上方,可再循山徑前往保慶宮。
續沿環山路往北,整條路上我是唯一行人,安步當車,適可悠悠哉哉欣賞嶺上白雲,山間村落。又走了一陣子,屋舍復密,始見行人,溫泉會館也多了起來,在環山路第四個髮夾彎前的便利商店休息片刻,接著上路,路邊有原民雕塑,其模樣卻有點兒肖似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
至溫泉街1號之1的福德宮前,看廟也看吊橋。
過了吊橋,回望吊橋以及剛經過的福德宮,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