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戀愛早已是臺灣現代常規了,然而寂寞渴愛、苦戀痴纏、浮沉情海、徬徨歧路的世間男女,卻是所在多有,廟方為招徠信眾,也迎請月老星君及和合二仙進駐。廟方人員看我走進,急匆匆地取走功德箱裡為數不多的現金,這舉動讓我啼笑皆非。這些錢當然不會開立收據、發票,如何管理運用,很難為外界知悉,因此宗教在臺灣一直是門好生意,難怪宮廟數量遠多過超商。
先民渡海來臺,面臨大自然的嚴峻考驗及族群間的激烈爭鬥,生命可謂朝不慮夕,宗教信仰在當時的確起了撫慰人心與規誡勸善的作用,多少也有凝聚族群向心力的功效,後來愈走愈偏。有個笑話說,一個讀書不求甚解、終身誤人子弟的私塾老師死後,懇求閻王讓他來生投胎為母狗,閻王問其故,該老師答稱:「《禮記.曲禮上》云:『臨財母狗得,臨難母狗免。』好事都給母狗占盡了,因此誠心當隻母狗。」原來此君把「毋苟」誤為「母狗」。這笑話雖然戲謔,倒也頗能描摩一些信眾的心態,宗教對於他們來說,充滿功利與交易,無怪乎臺灣神棍充斥。這當然只是一時有感而發的泛論,絕未指涉任何人、任何廟,而且關鍵在於信眾本身的心態,廟方只不過迎合罷了!
不管了,繼續參觀吧!右手執筆、左手握寶、單腳立於鰲頭上的魁斗星君也主掌文運,陪祀在偏殿。
祿馬殿裡文昌帝君戴斗笠、乘祿馬,意謂「祿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二童依舊侍立兩側,然而地啞童子不持拂塵,改執寶劍。
金碧輝煌的財神殿原名功名燈殿,是考生求取功名之處,不過「千里為官只為財」,功名不就是富貴的前驅物嗎?廟方為了順應人心,也就直接了當改為財神殿。考生可投放准考證於香案兩側的紅色箱子內(料想考前用影本,考後用正本),祈求獲得文昌帝君庇佑,再蒙魁斗星君神筆欽點,得以金榜題名,甚至獨占鰲頭,此刻就有高中北部醫科的考生獻花答謝。
相傳文昌帝君曾化身為瘟祖大神,降伏了五瘟神,因此也具有祛邪制瘟之能,正當SARS肆虐臺灣之際,此祠闢建瘟祖殿,開臺灣先例。2018年新莊爆發登革熱疫情,2020年新冠病毒更是猖獗全球,希望瘟祖大發神威,消滅病媒,護祐鄉親,保衛世人。
出文昌祠,沿新莊路259巷北行,左轉新莊路,過新海大橋,繞到新莊派出所後方的大觀街31巷,一棟破敗荒廢的老屋,曾是日本警察練習柔道與劍道的武德殿,建於1928年,雖屬歷史建物,卻未得到妥善保存,十分可惜。
新莊路與利濟街交叉口的新北市定古蹟慈祐宮,是新莊年代最久遠、香火最興盛的宮廟,也是大臺北地區資歷僅次於關渡宮的媽祖廟,歷史可上溯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當時只是一間小廟,隨著新莊的快速發展,雍正七年(1729年)大幅擴建,命名為天后宮,乾隆十三年毀於祝融,五年後重建完成,改稱慈祐宮,乾隆四十二年大修,其後迭有重修改建。
一進龍門,頭上的「靈衛[舟弟]航」匾,是嘉慶十九年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所題,而虎門側的「水德配天」匾,則是新莊巡檢曾應蔚題於乾隆四十四年。
同為乾隆四十四年古物的「德參天地」匾,乃進士沈鴻儒所題,懸於正殿內媽祖婆的上方,和嘉慶十八年的「利濟參天」匾相互輝映。
慈祐宮如同小型歷史博物館,廟內多面匾額,與楹聯、石碑共同記錄著此廟與新莊的歷史遞嬗,遊客若有閒暇及雅興,不妨慢慢考據,順便欣賞書法辭章,其中「后德配天行慈雲滿座瞻成慶,神功應地始淡水朝宗永不波」聯,同樣出自進士沈鴻儒手筆。
廟內石碑中,以前殿右側牆上的「聖母香燈」與「奉憲立石」二碑最為古老,皆立於乾隆二十九年,規範渡稅、店租及香燈收入之管理運用。
後殿右壁上的「重修慈祐宮」碑及「慈祐宮碑誌」分別立於乾隆四十四年與嘉慶十八年。
後殿奉祀觀音菩薩,其上方的「慈照無邊」與「苦海慈航」二匾,分別是嘉慶十八年與光緒元年的文物。
陪祀觀音菩薩兩旁的,分別是達摩祖師及註生娘娘,而「甚感慈雲長布護,更期法雨厚滋培」聯,是秀才魏登楫在光緒十三年所書。
殿後之殿主祀地藏王菩薩。
慈祐宮重建時,廟後闢建了一座具消防功能的蓮池,如今則偏重景觀,一旁的涼亭可供休憩。
我半個月後舊地重遊,不期而遇湄州媽祖造訪,真是意外。
慈祐宮至武聖廟一帶曾是新莊最熱鬧的地方,開了56間店舖,號稱「五十六坎」,有多少傳承至今呢,猶待一一探訪,不過騎樓多被商家占用,道路狹窄,違停嚴重,機車亂竄,逛老街跟在賭老命一般,刺激歸刺激,但實在不是甚麼賞心樂事,固然人民素質不高,主要問題還是在於主管機關怠惰失職,一旦重量級政治人物大駕光臨時,肯定是前呼後擁,路上也會大加整頓,掩蓋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
新莊路341號的老順香餅店創立於1870年,原本位於廣福宮附近,七、八十年前遷到現址。其貌似甜甜圈的鹹光餅,是新北市的名特產,據說起初地藏庵的神明出巡時,官將會將鹹光餅掛在頸上,供信眾取食以求得平安,後來演變成為信眾供奉神明之物,個頭也變小了,至於滋味嘛,也就簡簡單單,不過鹹香中帶有嚼勁,35元一包也不算貴。
359巷最能表現出新莊昔日繁華與如今落寞的巨大反差。小西園、錦上花樓、錦花樓、小世界、小花園等布袋戲班,以及聚賢堂、俊賢堂、新樂園等南、北管樂團,均曾駐演於這條窄巷內,此巷也就博得「戲館巷」的暱稱,現在僅餘牆上的彩繪和照片,記述此一空前絕後的盛況,而戲班只剩新西園(小西園的兄弟)一團了,遊人要拍照留念,還得閃避不時鑽進巷內的機車跟腳踏車。
新莊直至1934年才有自來水,居民在那之前必須到大漢溪取用,挑水販售的行當因而應運而生,當年專職的挑水伕至少有三位,他們常走新莊路278巷,這條巷子也就被稱為「挑水巷」,因十分狹窄,每跟鹿港「摸乳巷」相提並論。
如今再也看不到挑水人的身影(拎著瓶裝或杯裝飲料者不算),只能用彩繪與文字來予以記錄。巷子的另一頭還留有隘門遺跡,似乎是新莊地區僅存。
除了這幾條老巷外,新莊另有豬哥巷、鹹菜巷、細姨巷等等,大概連彩繪也無,不去一一尋訪。循原路折回新莊路,米市巷口旁的林泉成古厝約莫建造於1920年,是當地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棟日據時代老宅,目前還有人居住,裡頭一位老翁在躺椅上晝寢,我就不入內打擾其清夢了。
這條街上還有一個市定古蹟,那便是始建於乾隆二十五年、當時北部最大的武聖廟。此廟毀於咸豐三年(1853年)的漳泉械鬥,可見凡人若殺紅了眼,連神仙也難敵,甚至包含武功蓋世的關老爺子在內。該廟直至同治七年才重建完成,其後續有修整,方成今日樣貌。不知為啥,政治人物頗愛造訪此廟。
一進廟,關平站在入口處迎賓。
廟內的主神當然是關老爺子,而由其兒子關平、大將周倉及諸多神明陪祀。
大殿兩根柱子立於同治年間。
後殿存有整建時遺留的舊柱,跟拖把並立。
三樓則有嘉慶、同治年間所立之碑,與牆壁相倚。
快步過橋,前往環河西路五段的板橋435藝文特區。
這裡原本是眷村,1963年被暴漲的大漢溪水淹沒,次年蓋了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物以招待歸國華僑,後來變成退輔會的訓練中心,1996年再度給洪水淹沒後荒廢數年,再打造成藝文特區,原先的華僑招待所改名為中正紀念堂。
堂前空地鋪有白沙讓孩子們嬉玩。
堂內用作藝文展出空間,建築外頭隨處可見雕塑及彩繪。
園區內還設有玩具博物館與濕地故事館,看起來本藝文特區很適合親子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