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淡水站→八里渡船頭→左岸公園→水筆仔公園→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文化公園→外挖仔聚落暨自然保留區→八里渡船頭→淡水
建議路線:捷運關渡站(轉乘紅13/紅22公車)→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文化公園→外挖仔聚落暨自然保留區→水筆仔公園→左岸公園→八里渡船頭→淡水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自今年三月下旬翻越觀音山到八里後,就盤算著來個八里專遊,卻直至今天才成行。一種遊法是在捷運關渡站附近轉乘紅13或紅22公車至十三行博物館(另也可在三重、蘆洲一帶搭927或928),一路遊賞到八里渡船頭,體驗下「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的詩情畫意,然後搭渡輪到對岸觀看暮色。
不過今天因要先在淡水補拍幾張照片,而且也想再次玩味余光中的〈隔水觀音〉(豈知三天後他就過世了),所以還是聽著車聲進城,直坐到捷運淡水站,拍了照後,刷悠遊卡上渡輪過河去,在起伏不定的河面上,瞻仰「依舊是水枕一覺的側影」,那龐大莊嚴的山體恍如波濤上下,引擎聲、人語響卻掩蓋了入海河聲。
非假日的近午時分,天氣陰沉,八里渡船頭老街顯得冷冷清清,走過時,店家殷勤招呼,但我就一個人,且受墾丁與各夜市頻傳的消費糾紛影響,更不喜商家占用道路營業,乾脆到龍米路上找間普普通通的小店用餐,最起碼價位與食物都符合預期,也不至於妨礙人車通行。食罷正式啟程,卻錯過了老榕碉堡,次年冬季重遊時特別留上了心。
由此沿觀海大道旁的步道西行至十三行博物館,才3公里出頭,平坦好走,還可順遊途中景點,不過絕大多數人選擇騎乘人力車,甚至有摩托車嘯響當下,嘯響身畔。隨即看到沙雕展,件數不多,卻都是創作者的心血,幾處已龜裂剝落,回程時恰見一個年輕人彎腰修補。
一旦天氣和暖,陽光普照,那會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可熱鬧得很哩!
續行木棧道,平臺上一座不鏽鋼心形雕塑名為「鏡收幸福」,可看出主管機關企圖營造如花都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浪漫氣氛,這裡順勢化身為婚紗廣場,但心鏡臨水,難免讓人聯想起「鏡花水月」的成語,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念無常,一如流水,羅大佑〈戀曲1980〉響於耳際。
臺語的「挖仔尾」,指的是河口的彎曲轉折地形。此處不受海潮直接沖刷,淤積出沙洲潟湖,再加上大屯山屏障住冷冽強猛的東北季風,方得形成這一片稀有珍貴的水筆仔純林,更造就生機盎然的紅樹林生態鏈,還攔截不少流向大海的垃圾。臺灣原本擁有六種紅樹林植物,目前僅存水筆仔、紅海欖、欖李、海茄苳等四種,細蕊紅樹、紅茄苳已因興建高雄港而滅絕。紅樹林是最優良的海岸防衛陣線,比消波塊、防坡堤管用許多,還不費分文,人們應善加保護才對。
新北市民憑身分證可免費入場,進去後有些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櫃檯人員指示我到左側一處登記,後來才弄清楚那是登記虛擬實境的體驗活動,並非必要手續,但既登記之,則嘗試之。
虛擬實境體驗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探索王子號沉船。1892年,該英國商輪載著銀幣、貨物、香港板球隊員從上海出發,要返回英國,卻因颱風而沉沒在澎湖附近,如今透過虛擬實境技術,可一睹船內實況。體驗完後,順便觀賞古船模型展示,其中包含王子號。
要體驗第二種虛擬實境,還得等待一個多鐘頭,正好趁這空檔去參觀博物館藏,這才是來此的主要目的。據說1955年間,一位國軍空軍少校駕機飛越此處時,察覺羅盤出現磁力異常現象,其後地質學家前來探勘,赫然發現史前人類煉鐵所遺留的鐵渣,斷定為史前遺址,考古學者果然相繼挖掘出諸多文物,並依當地地名定為「十三行遺址」,至於「十三行」究竟是音譯自原住民語,或者這裡曾開設十三間商行,或者有十三個羅漢腳仔居住當地,則莫衷一是。
該遺址基本上可分為四個文化層,最上為現代,其次是近代(包含日據與清領時期),這兩個距今不久,缺乏考古價值。最底下一層的年代最久遠,但出土文物甚少,想必該期人類居住此處的時間不久。最重要的是約莫五百至一千八百年前的十三行文化層,遺址範圍廣達六萬多平方公尺,發現了大量陶器、鐵器、墓葬文物。
館方好像故意要吊人胃口,或為掩飾空間過大、館藏不足的窘況,上到二樓,眼前是座迴旋梯,腳勤如我者,當然先爬之而後快,除了牆壁外,其實沒啥看頭,直登至四樓,卻見一座玻璃鋼構通道,名為「時光空橋」。我有些傻眼,畢竟是來看文物的,沒想到會步上在臺灣有如雨後春筍(或葡式蛋塔)般的天空之橋,還是室內迷你版的。
兜回館內,驀然想起《今天暫時停止》這部電影,耽心自己也會落入永無止境的迴圈。進到「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區,不禁納悶這跟十三行文化有何關係,半晌才發現寥寥幾件原民樂器,比對中千元以上的統一發票還稀罕。
考古體驗室針對的對象是兒童,讓孩子們在認識考古工具之餘,還能玩找一找、拼一拼的遊戲。
接下來是先摸摸仿製品的紋路,再玩玩類似超無聊綜藝節目恐怖箱的遊戲,參觀者可伸手進箱子裡觸摸,但誰知道會不會有心理變態者把亂七八糟的東西甚至針頭塞在裡面,即使沒有,其實也不大衛生,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小朋友來說。
鎮館之寶自然是擁有可愛眯眯眼的人面陶罐,據說這是全世界唯一具備人臉的史前陶罐,館方前些日子敦請法國羅浮宮的文物修復師前來施予整型手術,數日前重新亮相,看起來術後恢復得還不錯,原已斷折的把手並未補上。
人面陶罐的樣貌跟復原的十三行人頗不相類,反而更像中原漢人或日本人。
十三行文化最令人稱道的是煉鐵,不過當時仍使用少量石器。
館內所展出的文物,許多非但跟十三行無直接相關,甚至來自海外,這不成問題,問題在於比重。
一處擺出怪手抓斗,拉起抗議布條,貼上警告標示,播放紀錄影片,藉以彰顯當年搶救此遺址之大不易,無奈即使有許多人付出努力,大部分的遺址已掩埋在現代建築之下,絕難重見天日了。唉,天秤一邊是民生建設和經濟發展,另一邊則是文物保存與歷史再現,孰輕孰重,當真人言言殊。
終於輪到我體驗第二場的虛擬實境,竟然是徒手抓飛魚、撥泡泡、拼陶罐的三個遊戲,沒多大意思,頓覺本館的定位似乎是讓父母帶孩子來吹冷氣打發時間,順便寓教於樂,好古敏求的成年人難免會感到些許失落,然而出自對在地歷史文物的緬懷及尊重,這裡仍值得一遊。出至館外,步上彩繪階梯,舉目四顧。
先看看淡水河入海口的波濤,再望向八里汙水處理廠的彩繪,油然生出一些感慨。我一年52個行程即將告終,即使足跡多局限於大臺北地區,已深深感受到臺灣擁有極為豐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稟賦,只可惜掌控權勢者泰半徒具表面的生活品味,欠缺深厚的文化內涵,過度著重經濟發展,不斷追逐眼前利益,而風行草偃,上行下效,整個臺灣趨向於庸俗、媚俗、淺碟化、娛樂化,官商民皆視法令規章如無物,甚至以違法、玩法自高,在上位者唯務妝點粉飾,便自認天下太平,美麗之島泛濫著貪婪,婆娑之洋充塞著無知,更令人心憂的是,非獨臺灣如此,似乎舉世皆然,程度有別罷了!
遇岔路,取右行,走進一個無人碼頭,頗生蒼涼意。
續行,見膠筏舢舨皆朝大屯山,不禁莞爾。
又遇另一岔路,右徑立有黃色告示牌,說是魚貨專用道路,勸告遊、釣客勿入,不過次年重遊時,該告示牌受到遮蔽,我走上這條路,見正在施工,路的盡頭是道長堤,除了釣客外,還有家長帶著孩童來戲水,就是沒看到魚貨。
遇丁字路,右行是往八里文化公園露營區,不取。取左,旋即回到挖子尾聚落,再循木棧道至水筆仔公園,岸邊繫著幾艘船,由然慨嘆「猶記多情曾為繫歸舟」,而「韶華不為少年留」,老成終將凋謝。
不過次年的八里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卻是在老榕碉堡附近看見一隻左前腳齊根截斷的大黑狗,牠奮力蹣跚前行的模樣真令人心酸,但也不禁為牠所展現出的生命韌性而深感振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