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遊蹤:捷運新北投站→北投公園→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凱達格蘭文化館→北投兒童樂園→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石自然保留區→天狗庵遺址→瀧乃湯→梅庭→地熱谷→普濟寺→硫磺谷→龍鳳谷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規劃大臺北地區的遊程,豈能漏掉北投,這可是領一代風騷的溫泉鄉兼溫柔鄉啊!迄今這裡仍屬觀光勝地,擁有不少人文歷史及地質景觀可賞。
北投公園設立於1911年,是繼圓山公園、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之後的臺北第三座公園,也是臺灣諸多公園中,首座以溫泉為主題。園中一座噴水池於闢園之初即已存在,但原本的雁鴨銅雕早已失竊,目前不斷大噴口水的為仿製品。
噴水池後的北投圖書館,於2006年啟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更是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曾被國外媒體評選為全球十座最具設計感的圖書館及世界十大最酷綠建築之一,魅力可想而知,怪不得其旁的木棧道曾遭蜂擁而至的人潮踩破,只不過他們全是在三更半夜為了抓寶可夢而來的。
若要在館內攝影,必須事先登記,有些費事,而且實在不想干擾比一級保育類動物更加珍稀的愛好閱讀者,也就不拍照了,直接上樓,出到北面陽臺。這裡原本是欣賞溫泉博物館的理想地方,可惜該博物館正在進行修繕,豈料一年後重返,換成圖書館陽臺整修中。
出館,從其東側及北面觀看,北投圖書館西窄東寬,形似船艦,也像巨蛙,東面擁有大面積窗戶,西側則無開窗,兼收採光與減輕西曬之效,而且具備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統,屋頂也設有太陽能發電裝置。早在此館啟用之前,我曾建議某立委的辦公室主任推動一項立法:在立法的十年後,新的大型建築與社區應節能10%,自行發電10%,且須設置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至少從公共建築開始。該位主任委婉地回絕了,畢竟一些立委重視的是連任與現實利益,對於裨益國計民生的長治久安之策,根本不在考量之內,而類似的立法於十多年後在國外實現了。
既然來到此處,不妨探訪中山路對面的凱達格蘭文化館。
此館於2002年啟用,旨在推廣原住民文化,一至三樓及地下一樓開放免費參觀,一樓的接待大廳有些原民風味的擺飾,並設有文創商店。
地下一樓屬於特展區,目前展示的主題為原住民婚禮。一下樓就看到「榮譽鞦韆」,這是過去排灣族頭目嫁女兒的排場之一,木頭須用九芎樹,由男方負責砍伐,經女方鑑定合格後加以雕刻,架成鞦韆,飾以檳榔藤葉、山蘇、木刀等等,並披掛新娘少時衣裳,婚禮時新娘盪向日昇之處,賓客也許會觀察她是否沉著端莊,但基本上這儀式旨在炒熱氣氛。
從牆上照片與人偶展示可知,新人服飾相當華麗精美。
二、三樓屬常設展區,展示各原住民族的服飾、生活用具、裝飾藝術、祭典用品等等,同時搭配圖文來說明其傳承演進。
諸多文物中,我對達悟族的椰殼水壺情有獨衷。北歐斯堪地納維雅地區在北極圈內的原住民,會利用樺樹的樹瘤製造一種名為kuksa的木杯,提把上鑽有兩孔,既方便握持,也可別在腰間,耐用終身,無論居家外出、飲酒喝湯都靠這杯子,若再搭配達悟族椰殼水壺,即成為天然粗獷的郊遊遠足逸品。
大抵來說,凱達格蘭文化館的規模雖遠遜於十三行博物館,但定位比後者明確些,而且離前後景點僅咫尺之遙。出館後左轉,立馬接續上北投兒童樂園,這是日據時代的「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具體闢建年代已難考證,意外的是,一上坡就看到兩個防空洞其中之一的西側入口,再往上則見著十一個如白蟻窩的通氣孔。
相較於北投公園的遊人如織,兒童樂園顯得清幽靜謐,還不乏百齡以上的樹木,這些老樹受到政府保護,至少名義上如此。
中山路對面即是北投溫泉博物館,其前身為完工於1913年的北投公共浴場,二戰後曾用作中山堂、民防指揮部、派出所等等公家機關,其後荒廢,1994年北投國小師生校外教學意外發現時已形同廢墟,他們與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連署陳情,此處才在1997年獲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1998年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姿重現於世,驚豔當代。
半個世紀前的臺語片風行時代,北投可是拍片取景的勝地,號稱「臺灣好萊塢」,2013年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就是以此作為故事背景,另有多部影片來這拍攝,館內設置了相關展區,並放映相關影片。
走下樓去,一樓的大浴池據說是當時東亞最大,明顯模仿羅馬浴池的風格,當真氣勢非凡,美侖美奐。
除了列柱外,還鑲嵌了彩繪玻璃窗。
先前來時,池中無水,可看出池子深度,料想泡大浴池須採立姿,以容納更多人。
日據時代男尊女卑,長貴少賤,一樓的大浴池唯成年男性可以享用,女性及孩童只能利用一旁的小浴池。小浴池的一堵白牆原本用來投影介紹相關歷史的影片,後來主管機關安排遊客入池拍照,合成影像,再投影於牆上。
另有一間VIP浴室,與大小浴池隔離開來。
一樓尚有其他展示,包括泡溫泉的用品,以及重達800公斤的北投石,後者大有來歷,稍待介紹。
根據碑文,此君在1909年至1914年期間擔任臺北廳長,任內規劃興建完成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和北投公園。
天狗庵遺址在光明路對面。天狗庵是全臺首間溫泉旅館,創立於1896年,業主為平田原吾,二戰後隨業主返國而荒廢,直到有其他業者選在該遺址旁營運加賀屋溫泉飯店,並修繕古蹟,此處才重獲重視,再經地方人士奔走請命,北市政府始斥資修建史蹟公園,數月前啟用,相當新穎,但除了圖文說明外,卻跟天狗庵扯不上甚麼關係,不過是座日式小庭園罷了。
重回北投公園,進入北投石自然保留區。北投石是種稀有的硫酸鹽礦物,目前只發現於此地及日本秋田縣玉川溫泉,其表層的特殊結晶含有微量的放射性鹼土金屬鐳,由日本技術員在1905年探得,日俄學者共同於1912年將之命名為北投石,發表於世,成為全球唯一用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地熱谷逾攝氏90度的硫磺泉順北投溪而下,與溪水混合,而北投溪正好擁有幾處小瀑布沖刷河床,形成凹陷,利於鉛、鋇、鐳、鐵等金屬元素沉澱結晶,附著於岩石表面,造就了北投石。我朝河床直覷,實在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大概已被盜採殆盡,得要到溫泉博物館欣賞相關展示。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