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旅遊日:2017/12/23
本日遊蹤:臺鐵三坑站→紅淡山→役政公園→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普濟宮→大佛禪院→基隆史蹟館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冬至方過,一年將盡,本年度52條遊程初體驗預計在今天告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好歹完成一件事,憂的是圖文紀錄仍頗多缺損,還得耗費許多時間、好大工夫陸續補上,但轉念一想,這豈不正符合初衷嗎?畢竟今年只不過先走馬看花,往後再選擇其中幾處細細遊賞,自可加以補綴,上網發表之日必須延遲就是了,這倒無妨,徐霞客是在歸天後才由他人整理遊記手稿的,我自認應能親力親為。心念一轉,天氣恰好放晴回暖,於是奔赴數周前就該探訪的基隆市東區。出臺鐵三坑站,走到南榮路,過馬路右轉,旋至南榮路派出所。
過寺不入,躊躇歧路,暫且循寺旁石階上行看看,在一座涼亭旁,始見往紅淡山的指標,指標下的看板說明,此亭是每年三、四月間數以百計的臺灣洒灰蝶幼蟲化蛹之處,可惜慘死於民眾腳底、手下者不計其數,奇觀恐將消失。唔,紅淡山區二、三月有櫻花可賞,三、四月有蟲蛹可觀,五、六月為羽化成蝶的高峰期,只是民眾必須善加珍惜。
續行數分鐘,至駱駝山莊,再接連經過基隆市福友野營會營地、仁愛山莊、小溪頭山莊等等。紅淡山素有「基隆陽明山」的美稱,實是過譽,因其高度只達區區208公尺,又鄰近市區,開發占用的情況相當嚴重,充其量只能跟同屬小百岳的劍潭山相提並論。
眺望一陣,下塔續行,步壽階,登頂紅淡山,據說階旁狛狐塑像取材自遭拆除的基隆末廣稻荷神社,本為稻荷神的信使,有捕獵田鼠、保護農稼之能,其下基座為後來添加,所刻的「彌習」、「彌佳」並非狐名,而是開闢此登山步道的李增煌先生援引自《水經注.江水注》的「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
右轉劉銘傳路,右側有小徑通往石象櫻花園,上次逛過,覺得全然園藝化,不符合我親近大自然的本意,這回不再前往。我倒不是反對園藝,關鍵在於場合,就如同比基尼雖好,但較適合在海水浴場或游泳池穿,通街大衢上就不恰當了。
說到砲臺,這正是今日遊程的另一個重頭戲──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早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期間,臺灣兵備道姚瑩為防阻英軍入侵,在今基隆港邊設置八座砲礅,次年果然與英軍交戰數場,眼前的二沙灣砲臺則是劉銘傳於1884年趕造而成的,泰半毀於清法戰爭,戰後重建,並題「海門天險」於城門上,稍待將見到。
天氣良好時,甚至可望見彭佳嶼和花瓶嶼隱約浮現於海天交界處。
清末,二沙灣與頂石閣、仙洞砲臺共扼基隆港咽喉,到了日據時代,或許因為火砲射程大增,二沙灣和頂石閣砲臺的功用給新建的槓子寮砲臺取代,前者尚能保留原貌,進而成為國定古蹟,後者則幾乎湮沒,而給白米甕砲臺取代的仙洞砲臺下場更加淒慘,早已蕩然無存了。
本砲臺的入口解說牌稱二沙灣砲臺及海門天險題字均成於鴉片戰爭時期,恐不真確,但也有人質疑全屬清法戰爭後的產物之說,另一個看法是,此牆門與海門天險題字在鴉片戰爭時即有,原本位於山下的基隆港邊,清法戰爭後,劉銘傳重建二沙灣砲臺時搬上來用作建材,順便向前輩致敬,無論如何,都屬跨越三個世紀的古蹟。
轉進聖濟宮,裡頭主祀齊天大聖孫悟空,這倒罕見。孫大聖的原型應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裡的神猴哈奴曼,被移植進中國、輾轉來到臺灣後,竟然煞有介事地成為護祐地方的神祇,或許「我信者,成神仙」。陪祀的有唐朝名將郭子儀,並非老郭和老孫有何密切關聯,而是此宮係由當地郭姓家族於1959年興建,自然而然抬出本家名人來作陪。
出寺,經過十八羅漢洞入口階梯,看似久無人行,回家一查,得悉聖濟宮廟方於1971年闢建的十八羅漢洞,早在1997年即毀於風災,然而二沙灣砲臺旁往十八羅漢洞的指標還算新穎。我不願再走滑溜異常的二沙灣砲臺中正路出口階梯,於是改走柏油路,經二沙灣砲臺、役政公園,一路沿壽山路前行,直至看見觀音立像,卻完全意想不到,原該莊嚴清靜的大佛禪院,竟然成為人聲鼎沸的熱鬧市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