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怒濤裂岸幾時休(下)

        前頭是海蝕平臺地形,因見得多了,暫且不去。由此上行左側石階,旋遇施工黃色警示帶,試著繞行過去,往左回望,發現雷達站所處之山也是座單面山,走向與龜頭山一致,山腰有座涼亭,其下壁立的岩石裸露,並無植被。
        此處的海角休息站除了座位外,也設有廁所及販賣部。
        我還沒打算休息,跟在兩個工人後頭上登龜頭山,漸行漸高,遊人也逐漸稀少。下面排列整齊的扁平四方形石頭,像是陳列著待售的板豆腐,一旦海水浮沫漫過,又好似澆淋了乳白醬汁。
前頭突出於山壁的岩石嶙峋崢嶸,彷彿咧開大嘴的雄獅側面,雜草適為鬃毛,著實唯妙唯肖。
        續行,前頭的兩個工人竟然騎上一部機車揚長而去,將我甩在後頭。轉入左側石階,邁向山頂的無線電塔。
塔旁為座落於龜頭山頂點的野柳燈塔。
        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我登龜頭山放眼而望,卻覺滄海遼闊,造化雄奇。
         觀看一陣子後往前下行,隨即進入賞鳥區,不時見到架起長砲、等待飛羽翩然現身的攝勤男女。
        次年來時,鳥攝場景更顯熱絡,東一堆,西一撮,盤據於徑。
我沒帶超長焦鏡頭,湊個熱鬧,意思意思,拍到的似乎是寬嘴鶲。
此刻往前行去,幾個工人席地而坐,時當正午,他們正在休息用餐。再走一小段,路徑中斷,仍待搶修。此行無緣於二十四孝山景點,那其實只因擁有24顆蕈狀石,好事者便起了該名號,沒多大意思,更何況傳統二十四孝故事包含殺嬰虐童、鄙視女性等等情節,當真荒謬絕倫,慘絕人寰。唔,三八二十四,不如改叫女人山,並提倡婦女節時女性同胞齊登此山吧!
次年那回,路已修好,緩步登上山頂涼亭,俯視海角,遙望天涯,只是下行步道封閉
沿途賞花觀蝶,足多樂趣,但此為後話,暫時按下。
         話說當下,前路既斷,只得折返,不再經由燈塔,逕行山腰平路,復見獅子頭佐板豆腐。
        過去些就看得到美麗奇特的燭臺石地景,算意外驚喜。
          下至海平面,經海角休息站,不能免俗,得去朝覲女王,途中就近觀察風化、海蝕作用,並透過泳圈窺天測海。
        一塊岩石名為龍頭石,其實也像狼首或低頭啄食的小鳥。
        回看「海上升龜頭,天涯共此時」,近處岩盤形成一道道裂縫,此現象稱為節理,豆腐岩也屬其一。
        續前,瞻仰女王後腦勺,看得出脖子下半部有長長裂痕,從側面看也很明顯,哎呀,天佑吾王,可得長保政躬康泰才好。這顆蕈狀石酷似雲髻高聳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肖像,但硬要說是美國動漫中的辛普森夫人也成。
 
         岸邊蜂窩組織岩盡顯千姿百態,大家根據其輪廓形狀,比擬成某種生物或物品,例如圖中的石頭像是米格魯犬跟巴吉度狗玩親親,另外一塊有點兒肖似剛剛出生、想奔向大海的小海龜。
         回到主路徑,發現從某處看,因錯位關係,窈窕女王變得肥滿異常。
        跨越海蝕溝,再下到岸邊,可憐的俏皮公主竟被說成貌似眼鏡蛇,換個角度看,確實神似。
         地表因結核與節理作用而形成類似老薑的岩層,被戲稱為薑石,圓形的像是菠蘿麵包,有些如同用烤肉網烤熟的肉排,搭配方才的獅子頭、板豆腐,莫非正上演海神的盛宴。
         走著走著,赫然瞥見一撮燭臺石,一個白人中年女子獨坐地上,凝神觀望浪湧浪退,真是知趣人。
         離海較遠一側有塊石頭被稱為冰淇淋石,算是海神的飯後甜點。
         地上的海蝕紋路同樣瑰麗奇異,蕩人心魄,讓人彷彿置身火星。
         走往出口,左側一塊石頭恰似趴伏著的一隻獵犬。
        沿途給貌似食物的石頭勾動食慾,出園後逕去覓食,點了盤蚵仔煎,60元新臺幣,價位高了些,分量小了點,但蚵仔還不少,也沒過度芶芡。
        過海洋世界不入,經東澳漁港,要前往狀似一隻伏地單峰駱駝的駱駝峰。
         走近一看,駱駝峰身軀靠水面部分也像腳趾頭,還生有趾甲。
由此回顧野柳地質公園,形如一艘小艇。
         駱駝峰旁的一塊石頭讓我大感錯愕,以為在搞陽物崇拜,換個角度看,才知是野柳社區碑,實在太像,莫怪我錯認。
        此峰岩壁十分夢幻,既像木紋,又好似貼著一層層不怎麼牢靠的皮革,隨時會給風掀飛了去一般。
         走到岸邊看景,突然一輛廂型車在我身後急急煞停,跳下一個高大的白人男子,舉起相機猛拍一輪,緊接著鑽進車內,砰一聲關上車門呼嘯離去,依其效率,環遊世界應該要不了一個月。不管了,往駝峰走去。
        半途與上頭的景色都悅人眼目,暢人胸懷。往北,近可俯瞰駱駝頭頂,遠能眺望基隆嶼。
往西,一覽野柳岬全景,並得以借助於望遠鏡頭,窺視其無從親近的東側地貌。
         駝峰上有海蝕岩洞,由裡向外探看,感覺甚奇妙。
        下至一塊平坦大石,盤腿坐下,看洶湧海浪擊打著礁石,聽轟隆濤聲轉變為碎響,而浪花恰如雪花,沒有兩朵會是一模一樣。
        次年舊地重遊,海天藍了些,浪卻也小了許多。
有個釣叟正在垂釣,不消多時便釣起一條條顏色鮮豔、形體美麗的魚兒。
        當下觀了好一陣子浪,這才甘願起身上路,沿海岸線往西南行去。才走幾分鐘,便望見前頭海堤旁的光暈裡浮現出一座涼亭,想必是與和平島隔海相對的龜吼日出亭,那可是北臺灣欣賞日出的著名景點,然而我不彈此調久矣,上回起早看日出,得追溯到本世紀初在西藏扎達土林。
         亭內或坐或站擠滿了人,我佇立在亭旁望向東南,最惹眼的竟是協和電廠的白色大煙囪。
        再看往正東,潮來潮去,船過船往,基隆嶼始終相隨。
         南方的沙灘與龐大建築群是萬里海水浴場,飄浮其上的幾個小點乃飛行傘。
         路旁岸邊正在興建一個高度水泥化的螃蟹主題公園,我個人認為殊無必要。
         再往前即進入龜吼漁港的範疇了。據說此地以前有一石洞,常有海龜產卵,因此原名「龜空」或「龜孔」,後來有好事者在「孔」旁加了「口」,才成了「龜吼」,音義都大不相同。
        幾個漁工正在剁魚,刀起刀落,身首分離,血肉橫飛,景象不免讓人怵目驚心。
         這裡形成了漁夫市集與餐廳聚落,但我無意購買漁產或用餐,大致逛逛,也就搭公車離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