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怒濤裂岸幾時休(上)

主旅遊日:2017/10/16
本日遊蹤:臺鐵基隆站(轉乘790)→野柳登山步道→瑪鋉居→咾咕厝→野柳漁港→野柳地質公園→駱駝峰→龜吼日出亭→龜吼漁港→龜吼漁夫市集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連下幾日大雨,今天趁雨神休假,東北季風暫歇,空氣中懸浮微粒被沖刷一淨,欲探訪世界級的地質景觀──野柳,順便看看碧海藍天。
搭火車到基隆,轉乘790路公車至「新北市立仁愛之家」站下車(安樂高中與安一路之間的站名也是「仁愛之家」,但那在基隆市內,別搞混了)。其實從臺北市區內即有1815路公車可到達此站,不過搭火車比較有遠行出遊的感覺,對我個人來說,也相對安全些。路標顯示「萬里野柳村步道」在仁愛之家裡,但大門口立有非請勿入的告示,這就令人躊躇了
         門口無人看守,大膽闖入,覺得這間老人安養院環境清幽,設施完善,還背山面海,景觀甚佳,我設籍新北市,除了年齡未到外,勉強符合收入微薄、孤苦無依、境遇特殊的入住條件,然而眼前傷腦筋的是找不到通往野柳的步道,問了兩人後才尋著,再次證實路標是設立給知道路的人看的。
        一走入步道,便見到成群蝴蝶飛舞,但牠們害羞得緊,不願入鏡,因時候不早了,我也不多相強,放下相機,駐足欣賞片刻後即啟程。這條步道少人行走,蔭涼闃寂,地上濕漉漉,卻也不至於滑溜,全長不到一公里,十來分鐘即輕鬆走完,盡頭是片蔚藍海洋。
         走出樹林,至一涼亭,止步回顧,來徑隱藏在青翠山巒裡。親山臨海輕易兼得,時間金錢皆所費無幾,這是在臺灣旅遊的優勢之一。
        去路有三,指標闕如,游目逡視,瞥見一個方向現出老宅瓦頂,心想莫非就是瑪鋉居,走了下去,近的這間不是,拐彎過去的那棟才對。
        一旁的牌子說明,「瑪鋉」是萬里野柳最早發展的地方,瑪鋉居本是間雜貨店,屬標準閩南傳統建築,屋內目前用來展示漁村生活起居文化及捕魚用具,今天沒開放參觀,光看看外觀也不錯,側牆磚塊排列得很別致。
        未見指標,在巷弄裡亂走一氣,意外發現兩個並聯一起的小景點,也就是咾咕厝和其旁的摸乳巷。百年前的漁村蓋房子每每就地取材,使用珊瑚礁和砂岩混合而成的咾咕石,石頭間以混合穀物填補縫隙並膠合,如此房舍稱為咾咕厝,以前甚普遍,如今則罕見。這間當地碩果僅存的咾咕厝,與鄰屋距離甚近,僅容一人通過,要是兩人對向而行,難免肢體碰觸。
         聽聲辨位,走到港東路上,馬路對面即是藉天然港灣闢建而成的野柳漁港。
         港區不大,倒是堆置了不少漁具,大致猜得出用途,其中一些是捕蟹用的。方才過港東路時,看到幾家餐廳以螃蟹當店招,驚覺如今又進入吃秋蟹的季節了。《世說新語.任誕》引述畢茂世的話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桮,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志氣忒也小了,若改「桮」為「碗」,「池」擴為「灣」,蟹螯再多些,那還差不多。吃蟹最好一公一母(指的是蟹,非食客),貯放在冰盤上,至於究竟是清蒸或水煮的滋味較佳,那可是千古的大論辯喲!
        一些漁船懸吊著數排俗稱「空中火」的燈泡,主要用以捕撈具趨光性的水族。
         漁港東岸有間供奉開漳聖王的保安宮。
東北首的宏大新修廟宇則是仁和宮,原本位於核二廠的用地裡,1983年遷建完成,據說是全臺唯一一間主祀關公部將周倉之廟,然而有景待賞,無暇逛廟。
         港邊還有間號稱「海洋教育體驗學校」的野柳國小。
由此沿著馬路拐個彎,即至野柳地質公園,但要登高賞景,於是從野柳國小及仁和宮之間的小徑上行,居高俯瞰,野柳漁港在風和日麗之下透著幾許悠閒,想像不到漁民與狂風大浪生死拚搏的情景。
        走出樹林,見到岸上的海洋世界,續登石階,邁向青天。
         山頂有個雷達站,該處的展望極佳。
立於雷達站邊,可一覽野柳岬、駱駝峰、協和電廠。
不過野柳地質公園裡長長的人鍊教我驚呆了,今天是週一,也早就過了大陸的十一黃金週,到底打哪冒出來這麼多遊客呢?
        兀自尋思中,雷達站裡走出一個穿著鮮麗橘紅服裝的年輕人,對我說不能上來這裡。我一路走來,都沒看到相關禁止標示,反正風景已收納進相機中了,就跟金角、銀角大王收了孫悟空一般,也就離開,下撤至今日休館的野柳自然中心歇歇腳,為稍待衝鋒陷陣摩拳擦掌,填充肚皮。
        購票進場,遞出一張笑眯眯孫中山,換回兩枚眼睜睜蔣中正。上次來野柳,已是上個世紀的童年往事了,記憶相當模糊,更何況如今物換星移,景像全非,還多出不少玩意兒,例如女王陛下老得快要斷頸,主管機關遴選出她的衣缽傳人,取名為俏皮公主,不過眼前的這尊卻是仿製品,連女王頭也被複製,遊客們多半識貨,沒搶著跟替身們合影。
 
         一出林間,陽光耀眼,視野開展,照例有人指著基隆嶼大喊龜山島,若非如此,我反倒覺得不自在。
一位陸客發出讚嘆:「大海呀大海!」寥寥五個字,包含了千言萬語,更可能是詞窮,我一時也想不出甚麼高明的形容詞,面對大自然的力與美,以及看似規律的無窮變化,賞景就好了唄!
        走向天涯海角前,先登上景觀平臺眺望。千奇百怪蕈狀石,加上碧海藍天白捲雲,景色十分魅惑人。
用相機掃攝寬景,以稍況遼闊視野。
        野柳岬上的山丘一側是緩坡,另一側急轉直下,地質學上稱為單面山。該山因貌似巨龜(我覺得更像鬛蜥)自海中探出頭來張望,俗稱龜頭山,細長的龜頸不斷受風侵海蝕,恐怕比女王頭更岌岌可危,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幾道海蝕溝,藉小橋接續。
         走下觀景平臺前行,可近距離觀察到風化窗地貌。
        卻顧所來徑,近處是奇岩怪石,遠些的是方才站立的平臺,更遠的山頭則是稍早誤闖進的雷達站。
        望向東方,景色亦是奇絕,海蝕地形、遠山孤島固然大有可觀,而雲彩彎彎,藍天如罩,真不負蒼穹之謂。
        這裡有尊林添禎提著繩索的銅像,他生於1926年的野柳村,幼時因體弱多病而勤練游泳,年方十歲即救起不慎落海的同學,一生共挽回17條人命,1964年為了營救在此失足墜海的臺大學生而不幸溺斃,同年救國團為他立像,當時的主任蔣經國主持揭幕儀式。
         此處就能瞻仰到女王頭,但因角度關係,不易辨識出。木棧道上排著隊的一條人鍊,不消說,自然是等著要參見女王陛下的各地遊客。
地上有中船的船舶測速臺,因科技進步了,如今已無用處,淪為景觀之一。
         續行,左前方一塊石頭生得奇詭,號稱瑪伶鳥石,英文為Marine Bird Rockmarine意思是海,marine bird則是海鳥的泛稱。相傳曾有艘荷蘭帆船發生船難,漂流至此,船員都已罹難,一隻海鳥飛停在岩石上悲啼不已,終化為石。
續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