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

再入華山訪雅士

主旅遊日:2017/11/12
本日遊蹤:捷運臺北車站站→印尼街→逸仙公園→國際藝術村→希望廣場→中央藝文公園→華山紅磚六合院→華山文創園區→光華商場
建議路線:同本日遊蹤
(本遊記照片未必攝於主旅遊日,不一一註明)
        今天是國父誕辰紀念日,因此安排了個還算應景的行程,卻不是到國父紀念館,一來去過了,再者太直接,暫且賣個關子,先不道破。
搭捷運至臺北車站站,車站大廳的景象叫人吃驚,許多人(多為外勞及其親友)席地而坐,吃東西的、滑手機的、拍照的、聊天的、發呆的都有,大概沒幾個是在等火車。臺鐵當局當初為了解決遊民利用大廳座位呼呼大睡的困擾,乾脆淨空座椅,此原屬因噎廢食之舉,沒想到反而方便交誼,開齋節當天更是湧入大批穆斯林同慶,站內少了行色匆匆和翹首企盼,平添幾許歡樂氣氛。
        車站南門外廣場簡直成了穆斯林市集,以販賣服飾與吃食為最大宗,頗富異國情調。
         還有一處似乎在講道,眾多穆斯林圍立聽講,表情肅穆,一些人甚至出聲應和,群眾委實太多,拍不到持麥克風說話者。
          次年來時,盛況依舊,甚至有演唱。
        外籍移工離鄉背景來到此地,為臺灣人奉獻勞力,除了應得的薪酬外,能夠得到跟親友相聚的片刻時間及一席之地,就感到稱心滿意,我深受感動而胃口大開,原已吃過午餐了,刻意點了碗燒賣加油豆腐來吃,食材是臺灣式,醬料則屬南洋風,燒賣大概是用水煮,太過軟爛,不怎麼適口,醬料倒挺特別。
        過馬路沿北平西路東行,正好遇上印尼電視臺前來採訪,一些人跟著看熱鬧,受訪者害羞,圍觀者鬨笑起來。
        愈往東行,吃驚愈盛,這一帶曾幾何時成了印尼街?紐約市有小義大利、中國城,其他族裔也多半聚集於某個特定城區,此現象利弊互現,我倒希望來臺外勞更能融入當地社會,而當地人也更能包容其文化與風俗習慣。
         行至中山北路,左轉越過北平西路,轉角處的逸仙公園,應是臺灣人緬懷孫文較理想的地方,畢竟他為了二次革命而於1913年第二次來臺時,就下榻其內的梅屋敷旅社,並與當時的臺灣總督會商,也因此這裡被蔣介石指定為國父史蹟紀念館,而中山南、北路與中山區的命名也基於同樣事蹟,不過原址卻在現址西南方約50公尺處,1983年因興建鐵路地下隧道而遷建至目前位置。
        公園入口處的孫文銅像,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時,孫文孫女孫穗芳(有點兒像在繞口令)捐贈的。
        轉進後來加設的迴廊,立刻見到始建於1900年的日式主建物,昔為料亭梅屋敷,今作國父史蹟館。
不急著進去參觀,先繞到後頭瞧瞧。後院角落一棵大榕樹,枝葉如蓋,鬚條似髯,很有氣勢。
        前院的日式庭園早已被改成中式,自然少不了曲橋、池塘、奇石、涼亭,作為旅社名稱來源的梅樹倒是保留了下來,另還栽種松樹、櫻花、杜鵑等等。
         蔣經國、李登輝於1987年來此植樹,但那時蔣經國已日薄西山了,次年一月即過世。
蔣介石則早在1954年,為國民黨六十年黨慶題了「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並立碑於涼亭內。
主建屋不大,才約莫50,為典型的日式建築,當年係以高砂族(臺灣原住民)藝妓為號召。
        入內須脫鞋,屋內陳設當年孫文入住時的家具、他在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的辦公桌椅,以及手稿、書法、照片、剪報等等,但室內禁止攝影。
        逸仙公園僅約千坪,小巧玲瓏,遊人不多,可偶爾來此放空,享受繁忙喧囂中的一點靜謐,待得寒梅怒放,再來懷想當年孫文下榻、政商陪宴、藝妓彈唱的情景。
出公園,斜對面即是行政院,若非太陽花和太陽餅,恐怕等閒注意不到這裡存在著偌大一個衙門(後來又因轉型為「功德院」而名噪一時)。該衙門在1940年落成,原是用作臺北市役所,屬國定古蹟。
        東行北平東路,天津街對面黃白相間的樓房是國際藝術村所在,入口布置得算是別致。
         其內有餐廳、講堂、中庭,牆面漆得活潑可愛,說不上很具藝術感。二樓及以上樓層是藝術家們寓居之處,未開放參觀。我有回在這酒足飯飽後跟某撞球女國手下戰帖,其後多年未敢涉足此處,以免再次遇見她。
        事隔多年重遊時,邂逅一隻很具憂鬱藝術家氣質的巴哥。
        途經必要之惡──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我缺乏梭羅抗稅的勇氣,這幾年無業,等於變相罷稅,但只是沒繳所得稅,消費內含的營業稅、貨物稅、關稅等等還是免除不了。
        續沿北平東路東行,過林森北路,進入在週末展售各縣市農特產的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該廣場原位於新生南路與八德路交叉口,為農委會於2001年闢設,以帶給921地震災區農業一絲希望,201512月移來此處,性質也略有改變。
對於蔥蒜不辨、五穀不分的我來說,一看到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農產品及加工品,頭都昏了。
        市集也附帶娛樂功能,舞臺上表演者說唱俱佳,然而表演並非每次開市都有。
熟食區更適合我,但我此刻一點兒也不餓,就只捧個人場。
        表演舞臺後方,林森北路上靠近市民大道處,有個貨運用的華山車站,本名「樺山」,以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二戰後砍掉「樺」的木字旁,成了「華山」,音義皆變。
         熟食區東側一間農藥殘留檢驗室裡,一位檢驗員正忙著,多了層把關,讓消費者購買起來較為安心,但這也只是相對來說,食安問題錯綜複雜,不是單靠檢驗就能解決。
         續往東行,見到火車頭造形的藝術裝置,算是應景。
華山車站東側、火車頭藝品北邊、市民大道之南的華山大草原,連結中央藝文公園的草坪,形成一大片綠地,頗適合大人野餐、孩童玩耍、狗兒奔跑,次年這裡竟然發生駭人聽聞的分屍命案,以及某些團體種種的脫序行徑。
          中央藝文公園裡陳列了幾件雕塑,包括名家蒲添生的三美神,但數量寥寥,「藝文」之名,大概還是沾了華山藝文特區的光。
 
        公園內的幾株榕樹倒是相當壯觀,這時節的荷花池卻顯得蕭條。
        中央藝文公園南側的紅磚建築群,是脫胎自日據時代樟腦工廠的華山紅磚六合院,2007年獲公告為歷史建物,經過5年整治,於2012年以嶄新面貌重現江湖。

         六合院包含兩大四小共六棟的獨立紅磚屋,另有一棟的顏色與樣式不同於其餘。
         這紅磚六合院設有展場、商店、VR體驗場、餐廳、咖啡店、書店、工作室等等,整體氣氛算是不錯,頗富異國風貌,博得不少人留影。
         一堵樹根紅磚牆甚是奇特,比任何一件人為浮雕都更具生命力。
牆的另一面則是彩繪,風格在寶藏巖藝術特區見過。
        華山文創園區的前身為創建於1914年的臺北酒廠,因此別名華山1914,如前所述,「華山」源自「樺山」去了木,跟五嶽中的西嶽無關。
園區北側與中央藝文公園連成一氣,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情況,也就是一整片空地其實沒多大,卻分屬文化部、交通部、北市府管轄。當我看到「中央藝文公園管理範圍平面配置圖」時,不禁耽憂,萬一這裡發生命案,各主管機關恐將推諉塞責,沒料到胡思成讖,亂想成真。
        園區內的光點電影館改裝自再製酒包裝室,放映的影片一般較偏藝術性或主題性,我幾年前獲邀來此觀賞動保議題的紀錄片,與名導侯孝賢有些接觸,覺得他相當平易近人,今天光點上映布萊德彼特的成名作《大河戀》(另有其他片子),不過我此行沒打算看電影
        電影館旁是光點咖啡時光,對面甬道兩邊則是文創商店、餐廳,建物本身具工業風,還因斑駁破損,透著衰敗頹廢的氣氛,挺文青的。
        走過電影館至藝術大街,頓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個阿婆推著滿載回收瓶瓶罐罐的推車,獨行於眾多年輕人之中,顯得格外突出。
         原本的烏梅酒廠蛻變成為展場與表演劇場,後者是烏梅劇院,節目包含音樂、舞蹈、音樂劇、脫口秀、講座等等。
前者則是華山Laugh & Peace Factory,正有日本動漫相關的展覽,入內參觀得購票,全票370元,學生票360元,我自然敬謝不敏。記得華山文創園區曾試圖成為臺灣動漫產業的核心基地,似乎以失敗收場,倒是不少年輕人會來此大玩cosplay,也就是裝扮成動漫、電玩或影劇裡的角色,政治人物更是樂此不疲,隨時隨地都在玩,政治遂從管理眾人之事,變成娛樂粉絲之務。
此時正好是一連三天的臺酒「超微醺趴」的尾聲,既然來到昔日舊酒廠,能不體驗一下嗎?
裡頭展示各種酒類及衍生性商品,例如保健品、保養品與食品等等,但乏人問津。
當然也提供試飲,非但場面熱烈,看起來大家都挺愉快的,在酒客間奔跑嬉戲的孩童也不例外。順便配合政令宣導一下: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有損荷包;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附帶一提,華人文化一向把酒膽、酒量跟英雄氣概、坦蕩豪率混為一談,還酷好強迫他人喝酒,實在要不得。
下雨了,園區略顯淒清。
臨八德路的空地曾聚集各式各樣的餐車,如今改為戶外劇場,某家酒商正舉辦單身派對,除了吃吃喝喝外,還有現場演唱。帶著微醺,在微風細雨中撐傘聆聽抒情歌曲,還挺浪漫的。
拾級上至二樓,景象可謂「門前冷落車馬稀」,跟園區內其他地方的人潮洶湧大異其趣,我曾來這裡購買少數民族音樂CD,但該店已更換位置,外頭改掛文化部的招牌。
裡頭一邊是水墨畫展,可免費參觀。
另一邊則是微希Wisi(黃瑋琪)與禾煦Seven(張瓊玉)的聯展。身為聽障及顏面發育不全患者的微希,除了繪畫外,也是個創作歌手,在微聲中,聽見希望。禾煦則是馬凡氏症患者,天生高瘦,脊椎及視覺受損,小時候備受霸凌,但於微光裡,發現自我,成為街頭藝人,並主持廣播節目。
假日來這固然熱鬧好玩,平常日的白天則更能細細領略建物所發散出的光陰的滋味
離開華山文創園區,沿八德路東行,新生高架道路下的一個橋墩鋪滿主機板,標誌著過去個人電腦製造王國的榮光。
眼前向晚的街區,便是大名鼎鼎的光華商圈,在網購興盛前,這裡可是科技宅男的銷金窟、尋夢園、安樂窩,往昔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更是我這一輩和更老一代人的共同美好回憶,除了電腦和3C產品(含零組件)外,也不乏舊書、禁書、盜版軟體及影片。
          歷經921大地震,光華橋出現裂痕,產生安全顧慮,而且自鐵路地下化後,喪失跨越鐵軌的功能,因此遭到拆除,其下的光華商場自然也不保,北市府在附近興建了棟光華數位新天地(仍掛著光華商場和光華橋的招牌),於2008年隆重開幕,說是要把此區打造成類似東京的秋葉原,不過總覺得有哪裡不大對勁,就像改頭換面後的紐約市第42街。
        與光華數位新天地對峙的三創大樓,地下停車場於2014年啟用,地上的3C賣場則於次年逐樓陸續啟用,屬BOT案,頗受非議,被柯市長列為五大弊案之一,他最終討了丁點便宜就不了了之。管他的,逛逛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